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土地政策归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土地政策归类

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
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农村合作化运动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
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农村合作化运动
1953年12月
新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把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同时,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形式。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
辛亥革命
1905年11月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想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土改运动的发展表明,解放战争在胜利推进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经过这个运动,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1931年2月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德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再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减瘦。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偶有、禁止徒弟买卖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1929年4月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其地主阶级的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
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的积极向,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
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变化。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
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总结
时间
背景
文件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意义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第一,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第二,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第三,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又一同船,有钱同使,无处不均与,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进步性: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它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绝对平均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指引下,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减租减息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农民要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 地或少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 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以来
人民公社化,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制。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47年7月至9月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这个大纲指引着封建制度下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