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填空。

1.章回小说:章回体是我国古代长篇唯一的外在结构模式,来自于“说话”。

它以“回”(次数)的形式规划章节,每回通常有对仗的回目以显示一章的内容。

“回”的开头有衔接上回的文字,回末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字句。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有: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同意整体。

2.拟话本:通常指明清文人模仿宋元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是供读者案头阅读的书面文学,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代表作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编著的“二拍”。

3.格调说:沈德潜提出的论诗主张。

他强调写诗必须讲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所谓“性情”是指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思想感情——“温柔敦厚”,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怨而不怒”。

所谓“论法”,就是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模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于封建正统派诗论。

4.肌理说:翁方纲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他把思想意义与组织结构、学问材料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5.桐城派: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拟古人的“神”(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

“辞章”指文章辞采。

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6.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代表作《金瓶梅》。

简单地说,就是描写世俗人情的小说。

小说涉及世情,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用世情小说专指写世俗人情的长篇小说,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爱情家庭,或着重家庭纠纷,或广阔描写社会生活,专注于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7.三言二拍:五种明代人辑著的话本集合拟话本集。

“三言”:冯梦龙编辑而成,共120篇。

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每集40篇。

“三言”内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复杂,既有歌颂真挚友情、爱情,抨击背信弃义、负心行径的名篇佳作,又有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的作品。

“二拍”:凌濛初编著而成,为《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80篇,“二拍”代表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拍”从多方面反应社会生活,接触了封建社会下层的不少方面,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8.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其题材范围依次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世态人情。

这四部小说形成的次序、生疏过程、结构特色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四部小说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9.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

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梧桐雨》。

作品常表现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作品多“叹世”、“归隐”,咏唱男女之情。

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作品多写人文事迹以及爱情剧。

元明清文学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一直有不同提议,有异议的是郑光祖与王实甫,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是元代优秀的作品之一。

10.《红楼梦》的版本系统:《红楼梦》最初以80回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命《石头记》。

这些传抄本,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因此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或“脂本”。

属于这个系统的本子,历年来不断有所发现,至今已有十多种。

主要有甲戌本(1754),残存16回;己卯本(1759),残存41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1760),残存78回;甲辰本(1784),存80回,书名第一次正式题为《红楼梦》。

此外还有列藏本、戚蓼生序本(又称“有正本”,即有正书局于1912年石印的戚蓼生序本)等。

11.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作者汤显祖。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

四部作品中,以《牡丹亭》成就最大,这四部作品奠定了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12.杂剧中的“折”:折既是音乐组成的单元,又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

一折大致相当于现在戏剧的一幕。

元杂剧只唱北曲,所以四折又称北曲四大套。

一般第一折是故事开端,第二折是发展,第三折是高潮,第四折是尾声。

13.题目正名:放于每本剧末,由两句(或四句)对偶句组成,作用是总括全剧内容,标出剧名。

前一句(或两句)是题目,后一句(或两句)是正名,一般在演出结束时念出来。

如《汉宫秋》,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14.剧本内容:曲词、宾白、科范。

曲词:曲词是演员唱的歌词,它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剧本文学成就高低的标志,主要用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是按曲牌填写的文字,是诗乐结合的产物,作用是抒情,也起渲染场景、气氛和贯穿情节的作用。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斌,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后世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作用是叙述剧情、交代人物,还有逗笑、调节气氛的作用。

宾白包含散语和韵语宾白。

科范:简称“科”。

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灯,亦即现在的舞台说明。

如“哭科”,“把盏科”,“睡科”等。

“科”往往和“诨”联系在一起,称“科诨”,亦即俗语所说的插科打诨,用以展现人物性格,活跃舞台气氛等。

二、简答。

1.对宋江形象的认识(简答或论述)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

宋江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他的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首先,宋江是一个半农半吏的地主;因为他是农民,所以他更体谅农民,更懂得如何帮助农民。

这也是他为何能受到众好汉支持的原因。

因为他是吏,所以他更懂得应效忠朝廷,他始终把“忠义”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一点从他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的举动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正是因为他是地主,他的阶级出身决定了他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封建的等级观念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始终在他心头荡漾。

在他的心目中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是他思想的根基,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其次,他还是个封建的知识分子。

封建的知识分子的身份便是他成为梁山领袖的另一个关键的原因。

在宋江的身上传播着所谓的“仁义”,用“仁义”来普渡众生,拯救黎民百姓,这时与那一批急需拯救的封建农民自然形成了“统一战线”。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概括,宋江作为一个受封建礼教熏陶下的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在他身上会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中国人的谦虚是中庸思想最浅化的表现,作为一名儒生,在他身上也会寻找到这一点。

“心在山东身在关,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一个“凌云志”道出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心迹和抱负,道出了招安的原因,也道出了那时所有知识分子的心愿。

再次,他还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梁山泊的发展壮大与战斗取得的胜利是分不开的,而取得胜利的关键又与宋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分开的。

攻打大明府时的“将计就计”、“引狼入室”和“关门打狗”的方法,以及面对童贯雄兵压境,泰然处之,用九宫八挂阵把敌人围的水泄不通,最后一举歼灭了所用敌军。

都充分证明宋江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才可以看到好汉们的英雄气魄。

总之,宋江是一个半农半吏的地主阶级与封建知识分子的结合体.他的一生是曲折的,不幸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孝义、谦虚、仗义、卓越的军事才能、远大的理想抱负是他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但他又难以跳出时代的怪圈。

宋江是《水浒传》中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一个留有很大空间任后人评说的人物。

2.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

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

她的美丽与智慧、哀愁与憧憬、多情与无常、反抗与让步,无不牵扯着读者的心弦,可以说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西厢记》的成就增添了最为亮丽的色彩。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对后世的影响。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主要有两个。

一是对照法:把堂皇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进行对照,把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进行对照。

二是夸张法:作者把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有两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