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
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
辞,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
”(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
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
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4、富有戏剧性。
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
6、善于写战争。
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和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
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
其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
战国策成书时代和编纂者:西汉刘向谓此书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
谋”(《战国策书录》),故定名为《战国策》。
人物形象:1、反映纵横家的人生观,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
2、有明显
的“贵士”的倾向。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
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
1)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
2)勇毅之士,如荆轲、唐且。
3)高节之士,如颜斶、鲁仲连。
2、《战国策》的“文辞之胜”。
多用譬喻、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南辕北辙”
二、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论语》、《老子》、《墨子》等语录体散文集。
第二期:战国中期,《孟子》、《庄子》等对话式论辩文。
第三期: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等专题论文。
《论语》的由来:语录体散文集。
“论”即轮次编纂,“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四、《论语》的文学成就:
1)在对孔子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子罕》
3)《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雍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
《老子》81篇道经37 德经44 合成《道德经》
四、《老子》的艺术特色
1)是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被誉为“五千精妙”(《文心雕龙·情采》)。
庄子:漆园吏《南华真经》《庄子》33内篇7 外篇15 杂篇11
《庄子》文学成就
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擅长形象思维,绝少枯燥的说教,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情节中。
号称“寓言十九”(《寓言》)
2、诡奇的想像,“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文概》)
3、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4、诗意的语言。
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孟子》相关知识点: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亚圣公
孟子的思想主张
1师承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鲤之子)
2推崇孔子。
《孟子·公孙丑》:“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3继承儒家德政爱民的思想,主张以仁义治国、以王道统一天下。
《孟子》的艺术成就
1)将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的长篇大论。
2)长于论辩。
孟子:“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
3)善用比喻、寓言。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4)气势浩然。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正气”(《公孙丑上》)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练准确。
《荀子》相关知识点: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时人尊称荀卿(孙卿)。
《荀子》又名《孙卿子》、《孙卿新书》。
今传三十二篇,以《劝学》始,《尧问》终。
荀子的思想: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孔子的礼乐学说。
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
孟子专尚王道;荀子专尚霸道。
荀子散文的文学成就
1)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其书出入古今,广涉众学,弘搏而深邃。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尤善论辩。
“君子必辩”(《非相》)
3)长者之文,老练醇厚。
4)广用比喻,喜用排比、韵语。
楚辞的产生:1瑰丽奇伟、光怪陆离的山川风物2人神杂糅、巫风盛行的民情
风俗3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
何谓楚辞:宋黃伯思《翼騷序》:“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
物,故可謂之‘楚辭’。
屈原的作品(共23篇)《离骚》(1篇)《天问》(1篇)《九章》(9篇)
《九歌》(11篇)《招魂》(1篇)
《九歌》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的含义:
1、“九”非实指,乃表多数,《九歌》即是指由多篇乐章组成的歌。
《九章》:按王逸《楚辞章句》的编排,依次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离骚》的题义
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
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
2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
3 王逸《楚辞章句》解为“别愁”。
4、《离骚》的艺术成就
1)坚贞高洁的人格形象。
2)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
3)形式和语言。
现在可以基本认定为宋玉所作的:《楚辞》中的《九辩》,《照明文选》中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