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复习题

伤寒复习题

选择使用,当时我是没怎么看这份东西《伤寒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坏病: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你为合病。

3、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4、系在:系:联系。

涉及之意。

5、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燥。

虚:非正气虚。

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引起的烦燥。

6、固瘕:是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欲结积的疾患,其特征为大使初硬后溏。

7、旦日:明天。

8、消渴:口渴大量饮水的症状。

9、时瘛疭:瘛:收缩,疭:舒缓。

时瘛疭,是指阵发性肢体抽搐。

10、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11、奔豚:证候名。

气从少腹上冲犹如豚之奔而得名。

12、水逆:指饮邪内停,水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而饮入则吐的一种证侯,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1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

14、晬时:即周时。

一周十二个时辰,即24小时。

15、寒格:指上热下寒相格拒。

16、下利清谷:清:入厕之意。

下利清谷即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二、判断题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汤主之。

( ×)2.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 √)3.桂枝加芍药汤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

”( √)4.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 √)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太阳。

( ×)6.黄连汤证的病机是中焦虚寒。

( ×)7.少阴热化证的病机是肾阳虚衰,心火独亢。

( ×)8.干姜附子汤的服法是顿服。

( √)9.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茯苓( ×)10.自利而渴者,属太阴。

( ×)三、简答题1.伤寒的涵义。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热,有热病,有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伤寒有五”中的“伤寒”。

其与西医学中伤寒杆菌引发的伤寒不同。

2.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证症见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而恶风寒,脉浮缓,舌红苔薄白。

病机:风中肌腠,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证症见: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舌红苔白。

病机:卫闭营郁。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3.何谓坏病,其处理原则是什么?所谓坏病是指由于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处理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什么?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小柴胡汤使用原则: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本条揭示了以主证为切入点进行诊断,以病机为中心进行辩证的灵活的辩证思想。

5.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病机及治法点有何不同?五苓散的病机是表邪未解,随经入里,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宜: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表里双解;猪苓汤的病机:阳明下后,津伤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

治宜:养阴润燥,清热利水。

6.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有何不同?上四方皆可治喘,但病机症状却各异:麻黄汤所治之喘症见喘无汗,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紧。

其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肺气失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之喘症见喘,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

其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寒气逆;小青龙汤所治之喘症见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

其病机为:太阳表实,寒饮犯肺;麻杏石甘汤所治之喘证见喘,咳,汗出,口渴,苔黄脉数。

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

7.结合方药组成,分析三承气汤证的主症及证候特点。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四两,芒硝半斤,甘草二两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二两组成;大承气汤由: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组成。

三方所治主证共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结,腹满,舌苔黄。

调胃承气汤的证候特点为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尚未至结硬。

腹满一般较轻,疼痛拒按,伴见心烦,口渴,甚或谵语;小承气汤的证候特点:大便硬,尚未至潮热,里热不甚,但已成实。

腹胀满较重,伴见心烦甚或谵语,以痞满为主,燥坚不甚;大承气汤证为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或燥屎已成者,见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伴见心烦不解,谵语,甚则喘冒不得卧,神昏而谵语不止,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舌苔老黄,或焦躁起刺,痞满燥实俱重。

脉象:沉实或沉迟有力,小尺滑而疾,大尺沉实或沉而有力。

8.葛根芩连汤、葛根汤、桂枝人参汤均治疗下利,其症候特点有何不同?三方均可治下利,但其所治之下利证候不同,葛根芩连汤证是由表邪内陷大肠,肠热气逆所致,以下利热臭灼肛为主证,伴见喘而汗出,或兼表证不解;葛根汤证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为主证,兼见下利,属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导致大肠传导失司。

其下利清稀量少,间或有肠鸣腹胀;桂枝人参汤所治之下利是由太阳表证未解屡下伤及脾阳,而表未解,所致里寒夹表证发热的下利,证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9.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有何不同?白头翁汤病机为湿热壅滞大肠,肝气疏泄失常,证见下利便脓血色鲜,伴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发热口渴,舌红苔黄,治以清热燥湿,凉肝解毒;桃花汤证病机为脾肾阳虚,下焦不固。

证见下利脓血色暗,伴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治以温涩固下。

10.厥的病理及主要症候表现是什么?厥的病机:阴阳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表现为手足厥冷。

四、论述题:1.试分别举例说明桂枝、大黄在《伤寒论》方中的三种不同功效。

桂枝:在太阳中风证中用其辛温之性,解肌祛风;在心阳虚奔豚证中桂枝加桂汤取其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功;在脾胃阳虚证之苓桂术甘汤证中温阳化气而藏利水之功;在桂枝附子汤中取其祛风,温通经络之功。

大黄:在三承气汤中若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在桃核承气汤中取其活血化瘀之功;在茵陈蒿汤中除瘀热;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泻热和胃开结。

2.请说出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真武汤证、苓桂术甘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及方药组成。

大青龙汤证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表闭阳郁;治法:辛温解表,兼清里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二两,切,大枣十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

小青龙汤证见:干呕,发热而咳,下利,小便不利,少腹满;病机:表寒内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用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真武汤证见:头眩,心下悸,身昀动,振振欲擗地,或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小便不利;病机: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泛全身;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方药: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苓桂术甘汤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阳虚,水停中焦。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化饮。

方药: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二两炙。

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临床还可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少阴肾阴不足心火亢盛。

治法:育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逆,脉细欲绝。

病机:血虚寒凝。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词解1.五常:即五行。

(解释五行)2.风气:指自然界正常的气候。

3.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4.干忤:忤,违逆,抵触;干忤,此指干犯。

5.千般疢难:疢难,此指疾病;千般,言其多也。

句意,指所有疾病。

6.龂齿:指上下牙齿相磨切磋有声。

7.湿痹:痹,闭也。

湿痹指湿邪注流关节,闭阻筋脉气血。

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8.暍病:夏季感受暑邪,以发热、自汗、烦渴、尿赤、少气、脉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9.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

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10.声暍:说话声音嘶哑。

11.百合病:是因为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致心肺阴虚内热,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异常,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可能与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有关。

12.狐惑病:因湿热内蕴,感染虫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因溃烂,且多兼有狐疑惑乱精神不安之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相近。

13.血痹:是由气血虚弱,外感风邪,血凝于肌肤而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的一种病症。

14.虚劳病:是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虚衰性疾病。

15.平人:指从外形看来,好像无病,其实是内脏气血已经虚损的人。

16.虚烦不得眠:指心中有郁郁而烦,虽卧而不得熟睡。

17.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8.白汗:白通魄,白汗又称魄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19.肝着:是肝变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临床以胸胁胀闷,甚则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0.肾着:由于寒湿之邪痹着于肾之外府腰部,所产生的以腰部寒冷困重甚至病痛为主的病证。

21.聂聂幼:聂聂,木叶幼貌,指幼而轻微。

22.苦浊:苦作病解,浊指湿热。

23.胃反:反复呕吐。

24.杯:一般指血紫而暗的淤血。

又作癓痼的互辞。

25.少腹如扇:形容少腹冷有如风吹的感觉。

26.疞痛:腹中拘急作痛。

(读xiu时,指绵绵作痛)27.胞阻:怀孕期中下血,同时出现腹痛,或称胞漏。

28.转胞:胞同“脬”,即膀胱,转胞,病名,是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有似膀胱倒转故名。

29.炙脔:肉切成块名脔,炙脔即烤肉块。

30.梅核气:病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妨碍,还可伴有胸闷叹息等症。

多由情志不畅,气郁生痰,痰气交阻,上逆于咽喉之间而成。

31.脏躁:是由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以精神恍惚,悲忧欲哭,频作之神,神疲乏力为主症的病证。

32.陷经:指经气下陷,下血不止。

33.胞系了戾:胞,即“膀胱”;系,同“缭”;戾即“逆”。

指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方药组成1.小青龙汤: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

2.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五味子、半夏、大枣。

4.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5.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6.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7.旋覆花汤:旋覆花、葱、新绛。

8.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9.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10.己椒苈黄汤:防己、椒目、葶苈、大黄、蜜。

11.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干草、蜜。

12.栀子大黄汤:栀子、大黄、枳实、豉13.黄土汤:甘草、甘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吐心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