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鲁滨逊”的绝地重生——评《火星救援》
看过影片《火星救援》的观众很容易会把它与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联系起来,没错,因为火星上的马克·沃特尼和荒岛上的鲁滨逊有太多相似之处,只身一人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与外界的沟通,没有食物,但他们都有着过人的智慧,求生的勇气与毅力,在一片荒芜中开疆拓土,自力更生。
当然这只是情节上的部分巧合重叠,与鲁滨逊相比,马克的处境更为艰难,火星上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困难重重,危机四伏,死亡随时会降临。
电影一开始展示了广阔、壮丽、偏红色调的火星阿西达里亚平原景象,几名宇航员正在进行火星作业,风暴来临他们被迫提前终止任务,在撤离的途中倒霉的马克被通信天线击中,宇航服破损,与队员失去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可以断定马克已经遇难,在千钧一发之际刘易斯中校发出升空指令,此刻赫尔墨斯号飞船上每一个队员的心情都是沉重、复杂的。
对于献身航天事业的宇航员们来说,死亡在每个人心里都已经预演过无数遍,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放弃自己的队友。
这一点确定无疑。
不幸而又万幸的马克在队友们离去后竟然醒了过来。
此刻在茫茫火星只有他一个人。
在生死命悬一线时,活着是唯一的诉求。
处理好伤口,确保自己能暂时活下去的马克可以思路清晰的分析自身的处境,死亡是等待他的唯一归宿,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活了下来而又活不下去的感觉实在是不能更糟糕了。
悲观、孤独、无助、煎熬还有一丝的恐惧缠绕着马克。
当然,我们相信影片的主角是不可能这么轻易地倒下的。
悲观情绪的渲染符合人们正常的心理体验,但求生这一人类本能在危急时刻也会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不能这样等死”是马克对死亡发出的反击信号。
我们开始看到一个乐观、自信、智慧、斗志十足的男主角。
缜密的计算、细致的分析,一个植物学家在不毛之地火星上大展拳脚,已经发现土壤,用粪便做肥料种植土豆。
有问题出现便有方法应对,当然这需要丰富的学识和智慧的头脑,显然马克做到了,虽然也有失误,新的问题出现就继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让我们叹服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科学的伟大。
当第一株土豆苗破土而出时,作为观众同马克一起体会到了那种喜悦与感动,电影并没有刻意渲染这种氛围,但平淡而又质朴的表达更加含蓄、耐人寻味,这也与马克的扮演者马特·达蒙的精湛演技分不开。
平淡而有深意,质朴而富有张力。
种植成功后自诩“已经统治了火星”,在准备离开火星之际想到国际约法,又自称“海盗船长”,在孤独劲敌中的自我调侃与慰藉也不失为一种幽默。
在土豆因意外状况而瞬间被冻死后,我们可以看到马克的痛苦和绝望。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马克也想到了死,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日日夜夜,所有的孤独和煎熬都被生的希望压下去了,可希望破损时任谁还能坚毅如初,当然他没有放弃,他只是准备好了可以“迎接任何结果”。
对队友托付父母,并借此表达自己对理想的热爱,为航天这伟大而壮丽事业牺牲的自豪。
这样一个勇敢、智慧、乐观、幽默、大气的马克
不紧不慢地走进了观众的心。
电影三条线平行进行:一是马克在火星上实施自救并想办法与地球取得联系,二是地球上美国宇航局NASA对马克的发现与救援计划的实施,三是在太空持续航行的赫尔墨斯号飞船上的马克队友得知马克活着并重返火星接队友的义举。
三个空间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整个影片节奏恰当,不紧不慢又干脆利落。
如果说马克在火星上的自救体现出的是求生的勇气与智慧,困境中的乐观与自信,那么另外两个空间故事的配合则体现着团结、友爱、协作在解决困难甚至应对灾难上的巨大力量。
NASA的火星任务负责人文森特是发现马克还活着的人,并全心全意致力于对他的救援。
主管泰迪等人也大力支持。
NASA的全体技术科研人员,像天体动力学家里奇,虽然他在影片中镜头不多,但却深入人心,一个典型的技术宅男形象,醉心于新天体动力学研究,有着极度聪明的大脑,对航空事业的热忱之心,更有对人类同胞的友爱之心。
马克最终能重返地球正是用了他提出的方案,虽然泰迪为了万无一失的保证另外五名宇航员的平安归来而否定了这个方案,他把国家利益和人类航天事业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对他来说无可厚非。
但赫尔墨斯号飞船上的队员们还是得到了这个方案,并在明知与NASA决定相违背时,毅然决然的决定重返火星接回他们的队友,刘易斯中校在做决定前给队友们分析了各种利弊,“利”只有一个,就是更快的接回马克,而弊端则是在太空中多呆十九个月,无论哪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结果就是死,或者平安回到地球接受军事法庭的制裁并再也无缘太空。
尽管如此,大家没有丝毫的犹疑。
与家人的互动也轻描淡写的带过,都想与家人早日团聚,但更加理解和支持,包括男主角,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涉及他家人的镜头,这样的处理少了刻意的煽情,不去赚取观众廉价的眼泪,情节更加紧凑,不显拖泥带水,也依然有感人的力量,不得不说这是该影片的高明之处。
近年来国外大片中添加中国元素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火星救援》也不例外,除了商业性上中国市场的考量,中国国家力量的强盛也由此可见。
在救援活动中中国航天局的“太阳神”起了关键作用,为马克重返地球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一切朝向明朗、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时电影的背景音乐也同样轻快、欢乐,通过耳朵传递给观众喜悦和希望的力量。
救援活动的最后阶段在纽约、北京等全球直播,全人类共同期盼火星宇航员回家的场面略显滑稽,被网友调侃“春晚直播”那种喜乐祥和的氛围。
同样这也是一个舍小我,舍弃家庭亲情、爱情的刻画,而成大我,以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来诠释人间之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