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神农架旅游区总体规划(2011年)
神农架旅游区总体规划(2011年)
本规划期限为 2011 年-2030 年,其中近期为 2011 年-2015 年;中期为 2016 年-2020 年; 远期为 2021 年-2030 年。 第 4 条 规划依据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鄂西生态 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神农架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湖北神农架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5-2014)》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重要规划文件,以及神农架林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以山地、森林、生态、神农文化为资源特色,以静修、康养、度假为主导方向的世界级 旅游目的地。
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两型社会转型试验区,我国重要旅游综合 改革配套实验区,撬动湖北省旅游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点。 第 7 条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国际知名的原生态旅游、全生态型静修度假旅游目的地;具有极高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国 家公园;高品质、高效益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待服务基地 龙降坪、神农架滑雪场、桂竹园、柏杉园、小九湖生态营地、木鱼汽
新接待中心 车营地、新华汽车营地、下谷坪汽车营地、树顶旅馆
香溪河、板桥河
省级文保 犀牛洞遗址、川鄂古盐道神农架段、三闾书院、天观庙摩崖造像
单位
现有规模 神农顶(双神公路两侧 200 米范围内)、天生桥、香溪源、官门山、红 景区(点) 坪、天燕、犀牛谷、神农坛、杉后景区
3
其他地区
适度开发区
乡镇旅游接 木鱼镇、松柏镇、红坪镇、新华镇、九湖乡、宋洛乡、下谷坪乡
3、品牌目标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自然)公园; 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绿色城镇(红坪镇、木鱼镇); 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红坪镇); 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联合申报一江两山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 上核心旅游地和重点服务基地。 4、社会、文化、环境目标 发挥社会功能,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和谐、文明神农架的建设; 创新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独具特色的神农架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保持与改善神农架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湖北省神农架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 8 条 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推进三个结合:将经济近期快速发展与中远期适度控制紧密结合,传统产业逐步替代与
新兴产业的快速培育有机结合,生态资源的局部开发利用与总体有效控制有机结合。
发展五大产业:在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空间管制下,推进经济系统向生态化和绿色化发展, 走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机农林特产业及其加工业、生物制药、花卉 园艺业、基因产业五大产业,逐步替代水电、矿产等传统产业,限制非生态型产业发展。
推进产业融合:以旅游业为主导,以多种生态型产业融合、生态要素集聚为特征,构建 旅游发展平台,将神农架建设成为旅游新产品、旅游新业态集聚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实施倍增式发展:通过垄断性、强吸引的精品旅游景区打造和特色旅游项目建设,以及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推动旅游产业倍增式发展的新格局。
高举高打,建设中国标杆式的生态旅游区:以创建现代生态型、特色化、效益型旅游产 业为目标,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为高端引领,将神农架 建设成为集新型生态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型度假地于一体,旅游业与相关生态产业融合发 展的新型旅游区,成为中国标杆性的生态型旅游区。 第 9 条 旅游发展战略
2、产业目标
按照实际旅游产业规模,2015 年接待游客 125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8.5 亿元,旅游 产业增加值占林区 GDP 的 25%;2020 年接待游客 24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46 亿元,旅游产 业增加值占林区 GDP 的 31%;2030 年接待游客 52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20 亿元,旅游产 业增加值占林区 GDP 的 35%。
i
湖北省神农架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则
第 1 条 规划性质 《湖北省神农架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神农架林区 2011 年至 2030
年旅游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是林区政府对旅游业进行发展引导、景区建设、空间 管制和市场营销的重要依据。 第 2 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神农架林区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松柏镇、阳日镇、木鱼镇、红坪镇、新华 镇、宋洛乡、九湖乡、下谷坪土家族乡 5 镇 3 乡,总面积 3215.83 平方公里。本规划将行政 区以外的,与本规划区紧密关联的神农溪景区在保护与利用上统筹考虑。 第 3 条 规划期限
旅游业成为神农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型生态产业体系的龙头产业,实 现旅游富民的民生产业,提升鄂西圈和湖北省整体形象的窗口产业。
年份
表 1 神农架旅游发展预期指标(实际指标)
2015
2020
2030
接待游客量(万人次)
125
240
520
年均增长(%)
20
14
8
旅游收入120
3、适度开发区
主要包括现有的各村镇和新建的接待中心,可进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集中建设,组织 和开展多样化的休闲、度假、娱乐活动。该区域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尽量降低旅游项目建设对 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
4、优化发展区
主要包括矿产资源重点开采区和水电资源集中开发区。逐步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强度,适 度开发水电资源。该区域生态环境目标为结合环境修复措施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
实施旅游发展的“十六字发展战略”:有限开发、高端引领、要素集聚、合作共赢。
有限开发:在严格的空间管制、项目准入管制和容量控制下,实施总体有效保护下的局 部开发利用。
高端引领:以原生态旅游、静修度假、特色文化旅游为高端产品引领,以高效率市场为 目标市场,实现产品精品化、市场高端化。
要素集聚:以特色旅游城镇、旅游度假区为中心,以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集聚为导向, 构建基地,形成产业要素集聚平台。
湖北省神农架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管制分区
表 3 神农架空间管制分区 地域范围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
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
禁止开发区
地质灾害 松柏镇城区—阳日镇区、新华乡—莲花矿区、红花—鸭子口—板仓旅 高发区 游景区、下谷坪集镇—九湖乡集镇的公路沿线区
珍稀植被、珍稀动物的繁育基地
1、禁止开发区
主要包括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 冲区,以及地质灾害高发区、珍稀植被与珍稀动物繁育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该区域以生 态修复、生态保育为主。区内不得开展任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活动,禁止游人进入,不得搞 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维持自然栖息地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 性和自然状态。该区域通过生态恢复和建设,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进 一步提升。
2、控制开发区
包括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神农架国家地质 公园自然景观保护区等。该区域尽量不建旅游接待设施。其中地质景观典型区、原始森林、 省级文保单位、野生动物活动区域、河流湿地景观典型区域和现已具一定规模的景区(点) 可适度开发观光游览、生态旅游、科考科普、探险旅游、康体健身等产品,配套简单的游憩 设施和服务设施。
年均增长(%)
20
20
10
1
计划指标
表 2 神农架旅游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指标
2010 年基数
2015 年
2020 年
2030 年
GDP(亿元)
12.3
24.6
48.8
115
旅游产业增加值(亿元)
2.5
6.2
15.3
40
旅游产业增加值占 GDP
20.3
25
31
35
比例(%)
注:2015 年 GDP 预测指标采用《神农架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指标,2020 年 GDP 预测指标根据《神农架松柏镇总体规划(2007-2020)》中规划指标,并按照 2015 年 GDP 值进行调 整。旅游产业增加值参照《江苏省旅游卫星帐户体系》旅游增加值与总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估算。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目标与战略 ............................................................................................ 1 第三章 空间管制与旅游用地规划...................................................................... 3 第四章 旅游产品开发与引擎项目策划 .............................................................. 7 第五章 冬季旅游发展规划 ............................................................................... 10 第六章 旅游空间布局 ...................................................................................... 11 第七章 市场定位、形象塑造与营销策划 ........................................................ 15 第八章 旅游交通与服务体系规划.................................................................... 16 第九章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18 第十章 区域旅游协作 ...................................................................................... 21 第十一章 旅游产业与社会发展规划................................................................ 22 第十二章 旅游建设项目与分期实施规划 ........................................................ 24 第十三章 管理体制设计与规划实施保障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