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对土地进行的干预活动,也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活动。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土地利用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分配到各个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安排、在空间上得到最佳落实。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指为了某一种土地利用措施或某一特定的用地类编制的规划。
土地利用的措施有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和土地整治等;特定的用地类有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等地类。
5.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依据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安排土地利用开发、整理、复垦和整治等具体项目规划,是指为了发展生产,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乡镇或村庄为单位,对辖区范围土地利用统一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布局,并提出实施步骤的完整方案,其中包括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必须采取的工程措施、布局的设计。
6.土地利用的内涵潜力是指已利用的土地中由于利用不合理,达不到土地应有的生产能力;或由于利用方式不当,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生产效益差;或建设用地超过国家用地标准,造成土地利用浪费。
7.土地利用的理论潜力是针对某一地区在光、热、水、土等主要自然要素达到优化组合时生产的的理论产量与现实产量的差值。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应达到某种优化组合,而实际中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成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
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9.土地复垦规划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0.土地整治规划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11.土地保护是指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
12.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也就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当地的人口、经济建设发展情况,协调非农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一项措施。
1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15.土地生态环境整理规划,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对自然环境给土地带来的灾害和人类生产活动中不合理利用方式带来的破坏进行综合政治的措施。
1. 土地利用分类及原则土地利用,包括生产性利用和非生产性利用两种。
土地的生产性利用,是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以生产物品和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也可以说是土地的直接利用;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亦称间接利用,主要是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作为各种建(构)筑物的基地、场所,不以生产物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自然发生学原则(土地分类的基本依据)、(2)综合性原则(土地差异性是土地分类的主要依据)、(3)主导因素原则(增强土地分类的可操作性)、(4)实用性原则(土地分类主要是为土地利用服务的)。
2. 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有哪些方面?(1) 高层次的规划。
所谓高层次的规划是指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高层次的规划模式应是宏观控制性、政策指导性的规划。
(2) 中层次的规划。
中层次的规划是市(地、盟)级的规划,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规划模式具有两重性,即既有高层次的宏观控制性,又带有一定的实施操作性。
(3) 低层次的规划。
一般是指县(市、旗)、乡(镇)级的规划,这类的规划是实施性的规划,规划的内容多要落实在规划图上。
因此,这类规划的模式应该是多方案优化,结构规划与布局规划并重、突出布局规划的模式。
3.人口动态预测方法 P111人口发展预测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常用的四种,进行人口预测时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相比较的方法。
(1)部门预测法一是计划生育主管部门人口发展规划预测的成果。
用计划生育主管部门预测的总人口数量作为总的控制指标,然后对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分别进行预测;二是城镇人口可参照城镇部门规划成果,分析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发展趋势,预测不同规划阶段的人口数量;三是计划局一般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其中也有人口的发展规划。
通过多部门的比较,确定区域人口的发展规模,这就是通常能够所说的部门预测法。
(2)自然增长法常用公式 n R N P )1(+= G R N P n±+=)1( 式中P 为预测人口数,N 为人口现状数,R 为人口增长率;n 为预测年限;G 为人口机械增长数(迁入与迁出之间差数)(3)回归方程法 公式为;P 为预测人口数,B0、B 为方程参数,T 为年代数 (4)系统控制论模型①人口动态预测的假定条件;②人口动态预测的数学模型③计算结果与方案选择4.耕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预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是一项重要预测工作。
不仅对耕地总需求量进行预测,还要对耕地内粮、棉、油、菜与其他作物的用地需求量预测。
各类农作物需求量一般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规定的指标为依据,在没有这种资料时,也可以根据人口发展的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以及农产品傻瓜频亮进行测算。
耕地总需求量由以下公式计算可得),...,3,2,1(/n i A D C i i ==∑式中,C 为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需求量;i D 为第i 种农作物规划年总需求量;i A 为第i 种农作物规划年单产。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建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支撑体系;(2)建立土地供需平衡机制(3)建立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4)建立土地利用的合理空间配置模式(5)建立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6)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
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内,土地规划学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因素,也不单研究土地利用的全部内容,而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就构成了土地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6.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性质、分类:概念:所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指为了某一种土地利用措施或某一特定的用地类编制的规划。
性质:(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的宏观控制性。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整体性。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针对性。
分类: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分类可按土地利用的措施分为以下三类。
(1)按土地利用措施,可分为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2)按某一用地类。
可分为农业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的用地规划,建设用地中城镇、农村居民点、交通用地、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3)按复合用地类分类。
复合用地类指一些特殊用地方式的规划,如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旅游用地规划等。
7.环境影响评价(EIA)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之间的关系?SEA与EIA的联系:(1)SEA与EIA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2)EIA不断完善,并将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虑以判断是否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为SEA的中心原则;(3)SEA为EIA的实施提供了框架指导原则,以指导EIA的具体措施。
SEA与EIA的区别:EIA SEA时间尺度在发展政策制定后开展在发展政策制定前及过程中起止时间有明确的起止时间连续反复过程,确保在政策制定的不同阶段提供所需信息评价目标提出影响的减缓措施维持某种水平的环境质量评价对象具体的建设项目关注地区、区域及部门的发展评价重点集中在项目层次的环境影响为影响识别和PPP筛选提供框架影响内容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关注累积影响,判断PPP是否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形式关注直接影响和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度相对详细,具有较低的不确定性相对概括,只有高不确定性8.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概念、侧重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2)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三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共同特点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他们的区别是侧重点各有不同。
a.土地开发也包括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但其更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b.土地整理是针对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甚至混乱等现象所进行的利用状况同时涉及权属状况的治理和调整,进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充分和有序利用的目标,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
c.土地复垦侧重于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过程。
9.土地利用分区(地域分区、用地分区)主要内容包含哪些?(一)地域分区的内容(1)地域分区是高、中层次规划和宏观战略控制性规划进行区划的一个宏观控制措施,因此,其内容应是宏观控制性的内容,相对来说是粗线条的,主要针对不同区域空间拟定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方针、目标、任务以及战略措施。
(2)地域分区是政策性规划,其规划性质是以结构规划、目标规划为主,规划的指标以宏观控制指标为主。
规划重点阐述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以及目标。
针对本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指导和战略措施。
(3)地域分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内容要做较详细安排,对一些重大土地利用措施,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要落实到区域内,有针对性的使其落实到具体空间布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