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司马光《训俭示康》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司马光《训俭示康》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训俭示康①司马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②;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③;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嘻,异哉!”闻昔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④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御孙⑤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夫俭则寡欲。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俭,德之共也。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⑥饘粥以糊口,孟僖子⑦知其后必有达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

石崇⑧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近世寇莱公⑨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有删节)(注释)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②与其不逊也宁固: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与其骄傲,无宁固陋。

③以约失之者鲜矣:语出《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

④公孙布被:公孙弘,汉武帝时为丞相。

史书上说他盖的是布被。

⑤御孙:春秋时鲁国的大夫。

⑥正考父:宋国的大夫,孔子的祖先。

⑦孟僖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

⑧石崇: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

⑨寇莱公:寇准,宋真宗初年为宰相,后封莱国公。

1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干:追求B.吾不以为病病:缺点,缺陷C.枉道速祸速:快速、迅速D.季文子相三君相:辅佐1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所亲或规之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D.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赂者以赂者丧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说家风,再说自己:生性不喜豪华奢侈,平生持奉崇尚节俭的准则,哪怕是遭到讽刺讥笑也不在乎;节俭也非故意违背世俗常情而沽名钓誉,只是顺应自己的性情。

B.作者以张文节为例,指出崇尚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也是出于“深谋远虑”的一种举动。

援引御孙的话,说明是否崇尚节俭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品德乃至命运。

C.作者以正反两面的事实为证,由远而近列举出一些人,着重说明俭能立名,侈必自败的道理。

D.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教育儿辈写的,行文比较随便,但主旨鲜明,脉络清晰。

为收到教育效果,作者既现身说法,又广征博引,所以,虽是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但作为父亲的威严却未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

17.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18.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②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14.C15.D16.D17.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18.①有志于追求正道,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

(士人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为羞耻,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

)②有地位(德行)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扯、制约),就可以走正直的路。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速:快速、迅速”错误,速:招致。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两个“以”都可译为“因为”。

A.“乃”,前一个可译为“却”“竟然”;后一个可译为“才”。

B.“所”,与后面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前一个表示“所……的人”;后一个表示“所……的地方”。

C.“虽”,前一个译为“即使”;后一个译为“虽然”。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虽是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但作为父亲的威严却未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错误,作者并未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但作为父亲的威严却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结构对称,意思完整,中间前后断开。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

“身岂能常存”,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

“一旦异于今日”,状语后置句,单独成句,后面断开。

“家人习奢已久”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

“不能顿俭”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

故断句为: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士,读书人;耻,以……为羞耻;未足,不值得。

(2)得分点:寡欲,少贪欲;役,役使;于物,受外物;直道,走正直的路。

参考译文: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

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

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

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

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

”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

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

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

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追求正道,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啊!”听说从前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像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有很多对您有张文节像公孙弘盖布被搞欺诈的讥评。

您应该稍微随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

”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挂缎、膏梁鱼肉,怕什么不能做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

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

哪如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如同一天不变呢?”唉!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

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扯、制约),就可以走正直的路。

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

”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

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

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

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

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

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

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