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题答案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题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题带答案一、单选题1. D 2、C 3、B 4、C 5、(1)A, B;(2)C, D6、A 、 C7、C8、C9、B 10、B11、C 12、 B 13、B 14、C 15、 B16、A 17. A 18、A 19、D 20、D21. B 22. B 23.B 24. D 25. A26. B 27. D 28. A 29. C 30. C31. B 32. A 33. C 34. D 35. B36. B 37. D 38. C 39. B 40.A41.A 42.C 43. B 44、B 45、B.46、A. 47、C. 48、A 49、D 50、B51、D 52.B 53.C 54.D 55. B56.A 57.D 58.A 59.B 60.A61.D 62.B 63.A 64.C. 65.A66.D 67.C 68.D 69.B 70. A71.B 72.A 73.A 74. B 75. D76. D 77. D 78. D 79. D 80. A81. A. 82. D 83. D 84. D 85. A86. D 87. A 88. D 89. A 90. D91. A 92. D 93. C 94. C 95. D96. A 97. B98. B 99. C 100. C二、多选题1、B、C 2. A、C、D 3.C、D、E 4. A、D、E 5.A、B、C、D 6.A、B、C、E 7.A、B、D、E 8.A、B、D、E 9.A、B、E 10.A、B、D11.C、D 12.A、B、D 13.A、B、D、E 14.B、D、E 15. B、D、E16. B、C 17.A、B、C、D 18. A、B、C、D 19.A、B、D、E 20. A、B、C、E三、名词解释1.碱提酸沉法:采用碱水对天然药物中的酸性成分进行提取,过滤后,滤液再加入酸使酸性成分沉淀出来的方法。

2.两相水解法:在反应液中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一旦反应有苷元生成即可转入有机相,避免苷元与酸长时间接触而遭到破坏。

本法可用于较难水解的苷类的酸水解反应,从面得到完整的苷元,有利于苷元的鉴定。

3.苯丙素类:天然成分中有一类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单元(C3-C6)构成的化合物,统称为苯丙素类。

4.乙酸原化合物:系指从乙酸乙酯或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的一类化合物。

5.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中,大多具显著生物活性的含负氧化态氮的化合物,氮通常在环中。

6.亲水性有机溶剂:既可溶于水,又可以任意比与亲脂性有机溶剂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7.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8.香豆素:香豆素类化合物是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

9.强心苷: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10.大环内酯:大环内酯是海洋生物中常见的一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结构中含有内酯环。

11.亲水性有机溶剂:能与水以任意比例相混合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酮。

12. 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13.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14、二次代谢产物:由植物体产生的、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5、HR-MS:高分辨质谱,可以预测分子量。

16. PH梯度萃取法:用一系列PH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水溶液依次对待分离的酸或碱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分别得到酸碱度不同的化合物的方法叫PH梯度萃取法。

17.溶血指数:是指皂苷对同一动物来源的红细胞悬浮液,在同一的等渗条件、缓冲条件及恒温下造成完全溶血的最低浓度。

18.系统预试验:利用简单、灵敏准确的定性试验方法,对药物中所含的各类化学成分进行全面的检查。

19. 聚醚梯:答:是聚醚类化合物的一个结构特点,氧原子相间排列,形成类似梯子状结构。

20.Hofmann降解:答:是生物碱C-N键裂解的一种方式。

21. PH梯度萃取法:答:PH梯度萃取法:用一系列PH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水溶液依次对待分离的酸或碱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分别得到酸碱度不同的化合物的方法叫PH梯度萃取法。

22.黄酮类化合物: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3萜类化合物: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24. 天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一般是指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即能用分子式表示,并具有生理活性和一定的物理常数。

这一类化学成分往往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5. 升华法: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

如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等的提取。

26. 结晶法: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分离物质的方法。

27. 沉淀法: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

28. 液-液萃取法:将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例如氯仿与水),置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放置后即可分成两相。

29. 正相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

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为正相色谱。

30. 反相分配色谱: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等时,则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状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故称之为反相分配色谱。

31. 半化学吸附:即氢键吸附。

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力量较弱,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

32.超声波提取技术:是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溶剂进行提取的方法。

33. 微波提取技术:微波加热是能量直接作用于被加热物质。

空气及容器对微波基本上不吸收和反射,保证了能量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利用。

34.低聚糖:由2-9个单糖基通过苷键聚合而成的糖。

35.甾体化合物:是天然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结构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核。

36.开环甾体化合物:按照开环的位置可分为5,6-、9,10-、9,11-开环等甾体化合物,其中9,11-开环甾体为主要结构类型。

37.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所消耗KOH的毫克数表示。

38. 酯值:是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用水解1克挥发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KOH毫克数表示。

39. 皂化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所含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

它是以皂化1克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表示。

实际上皂化值是酸值与酯值之和。

40.净油:是将浸膏再经乙醇处理,回收乙醇而成的浓缩物,故净油有完全溶于乙醇的含义。

四、填空1.(理论)与(方法)(化学成分)。

2.(甲醇)(乙醇)和(丙酮)。

3.(水蒸气蒸馏法)(浸取法)和(冷压法)。

4.(内酯环),(长链脂肪酸),( 1 )。

5.(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新的中药材代用品),和(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6.(植物)、(动物)和(矿物)。

7.(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植物)。

8.(粉碎度)、(温度)和(时间)。

9.(六元)(反式)(相间)(梯子)(聚醚梯)。

10.香(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碱溶酸沉法)。

11.(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12.( 1 ),(2~9)(10)。

13.(杀酶)。

14、(苷键)(电子云密度).15、(气-质)。

16、(大)(无定形)(结晶)(完好的结晶)。

17、(溶剂提取法)(碱溶酸沉法)(水蒸气蒸馏法)。

18、(大于)(大于)19、(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

20、(生物碱)(酸性)(沉淀试剂)(灵敏度)(三)21、(浓硫酸和α-萘酚)(糖和苷)。

22、 (pH梯度萃取法) (色谱方法)。

23、 (铅盐)、(锆盐)、(镁盐的络合反应)24、 (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和(木栓烷型)。

25、 (溶剂法)、(铅盐法)、(吸附法)。

26、 (环合反应)、(C—N键)和(C—C键的裂解)。

27、 (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28、(水或酸水-有机溶剂)、(醇-酸水-有机溶剂)、(碱化-有机溶剂)29、(糖)(糖的衍生物)(苷键)30、(苷键)( O-苷),( N-苷),( S-苷),( C-苷)。

31、(苷)(电子云密度)( N-苷>O-苷>S-苷>C-苷)32.(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33、(1个)( 2~9个)( 10个以上)34、( PH )( pH<7 )、( pH=8.5 )、( pH>8.5 )3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肝脏毒作用)、(抗炎作用)、(雌性激素样作用)、(抗菌及抗病毒作用)36、IPP(C5)焦磷酸香叶酯(C10)IPP焦磷酸金合欢酯(C15)IPP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C20)IPP 焦磷酸香叶基金合欢酯(C25)×2角鲨烯(C30)三萜(C30)甾族类类胡萝卜素(C40)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37、1.(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2.( B-环连接位置(2-或3-位));3.(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

38、(半透膜)(分离)。

39、(即被排阻在凝胶粒子外部)(较晚)(由大到小)40.(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生物合成途径)41.(溶剂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法)及(升华法)42.(无机盐)、(单糖)、(双糖)43.(离子交换树脂)( 中性 )( 交换基团 )( 吸附 )( 洗脱 )44.(查阅美国化学文摘)、(联机检索)。

45. (或对照品)的 (相同溶剂结晶); (三种系统) (相同的溶剂)。

46.(<80℃)(溶剂)(药材)47.(浸出溶剂)(药材)48.( 水 )(有效成分)49.(有机溶剂)(成分)50.(溶剂)(索氏)51.(非极)(极),(分子筛性)52.(越小)(越强)(中等)(较大)(较大)53.(透析)法、(凝胶)滤过法、(超滤法)、(超速)54.(药效)(毒理)(结构)55.(活性)(纯化)(活性)(合成)(结构)56. (生物碱) (黄酮类) (蒽醌类) (香豆素) (强心苷) (皂苷) (挥发油) (有效成分)57.( 0 ℃)( -20℃ ),( 重结晶 )58.(70~300℃)(水蒸气)( 轻 ),( 水 )(0.85~1.065)59.( 油脂吸附法 )、( 溶剂萃取法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