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学)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
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孩子娇惯大多是家庭造成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即使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他是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风气,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对待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家庭的经济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重视对子女教育、沟通和了解,父母关系如何,是否注意对子女进行能力训练等。
这些内容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位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就是家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时?发现有85%的同学答案竟出奇的相似:我觉得最幸福的是父母不吵架。
可见,家庭中父母间的紧张冲突关系,已经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能够在童年生活中找到线索。
换句话说,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的隐患。
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引起全社会重视。
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
有的对子女过分迁就,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
小孩的自理能力,培养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低能儿。
案例一:小锐是个内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敢举手发言,与同学、教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
教师问他为什么,他想了半天,脸也红红的,终于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
”小锐的症状是典型的自卑表现,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
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
案例二:一名男生,数学作业经常不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是勉强应付,简值是一幅"八脚喜"图案,一塌糊涂,有时干脆把作业本给“弄丢”了。
这位同学,由于作业困难,完不成作业,即使完成了也还是红“X”多,怕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耻笑,于是产生了一种为了摆脱作业痛苦而自我防御的方法,把数学作业给“处理”了。
弄丢了,他天真地认为,没有作业本就可以不做作业了。
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该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
以上的两位同学对自己缺少自信。
其实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生来就胆怯、害羞、脸红的人。
这些心理的异常现象都是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因某种经历诱发生成的。
既然是后天,就是能克服。
卡耐基还说:“世界上没有一点都不胆怯、害羞和脸红的人,包括我自己。
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而已。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胆怯、害羞和脸红的人往往对于人际关系格外敏感,也就是人家说的“脸皮儿太薄”。
从心理学上讲,这类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怎么看,而对自己缺少应有的自信,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自己活得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充满信心,那谈何别人对你充满信心呢?又谈何事业上成功呢?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是做得不够的。
美国人家的小孩,一般长到18岁,父母
基本上就把他们抛开,甚至经济上也不帮助他们,他们得自食其力。
要自食其力,就得自信。
有了自信,才能自立自强。
现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这些小孩子,平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更缺少自信,老认为自己小,一切依赖父母。
其实,你已经能做很多事了,你不妨去试试,你只要有信心,很多看来较难做的事,通过你的努力,你一定会做好,而且比你预想的更好。
孩子长大后,同样要面对的是激烈的生存竞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还需他们承担,他们的人生道路还要自己走,他们的观念、品质和能力将决定他们的一生。
所以,养孩子不能不考虑到他们的长远。
孩子不懂事,有毛病不能惯。
对他们的不正确、不合理的想法、要求和错误行为,不拒绝、不批评、不引导,反而一味地迁就、满足、纵容,的确是在害他们,而不是爱他们。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饿了自己找饭吃。
如果学习上遇到困难,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
你树立崇高的理想,或者你想当一个科学家,或者你想当一位文学家,当一位生物学家,地理学家,认准目标,树立信心,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你一定会实现你的理想。
有的家长粗暴的管教方式只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要么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要么使孩子变得粗暴易怒,没有安全感,严重的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态度。
比较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不同:例如一例子,一个小孩考试得了70分,西方父母会说:“你进步了,离100分只差30分了”,而我国的父母会气势汹汹地说“你怎么只考了70分?永远那么笨,那么没用!”可见教育方式的不同父母所看到的不同地方,然而,简单地一句话对子女心理的影响却是不同的效果。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被惯坏的孩子,正是家长素质不高的反映和必然结果。
造成儿童心理扭曲,性格缺陷,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自身精神的贫乏、失误和偏颇。
所以,教养子女,根本的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
自己做出好榜样,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纯净、更美好。
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让他们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