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鲁完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效五环节
三效
“有效性教学”在上个世纪已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其核心内容,强调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同时学会学习的过程。
课堂是教学最重要的渠道和载体,课堂是否“有效”,必须同时考察其“三效”,即“效益、效率和效果”。
教学效益是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堂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由此可见课堂效益的重大意义。
只有提高课堂效益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如果说课堂效益是一个相对宽泛、宏观的概念,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则比较现实、具体。
简言之,课堂效率是单位时间内教师与学生双方达成教学目的的质与量,通过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时间及效用之比显示。
课堂效益决定课堂上教学活动,特别是教师活动的方向;甄别、匡正、激励和指引教师以及学生从事各自的角色行为。
课堂教学效果则是课堂教学对学生身心变化产生的影响及其层度。
课堂效率有高低之分,优秀教师可以事半功倍,平庸教师常常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也有优劣之分,成功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品德、体格、技能,蹩脚的课堂只能是时间的无度挥霍,更有甚者,对
学生的身心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理想的课堂应该把教学效益放在首位,教
学效益是教学效果和效率指向的终极目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是实现和提高教
学效益的必然保障和先决要求,离开教学效率和效果谈教学效益,无异于缘木求
鱼、痴人说梦。
可以说,效果是具体了的、被分解的教学效益,无数的、层级不
同的效果的累积促成了教学效益的实现。
教学效率是教学效果在一定时间和成本
消耗下的显现,效果越好,而消耗的时间和成本越少,则教学效率越高,反之则
教学效率越低。
教学效果必须把教学效率作为检测效果质态的重要指标;抛开效
率,只谈效果,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入高耗低效、庸碌无为的歧途。
教学效益和教
学效果同属认识论的范畴,教学效率则是我们运用方法论才能解决的问题。
这三
者之间的关系形同“走路”:教学效益是我们的目的地,它要求我们方向不能错,
要走“对”路;教学效率则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行进方式,走“快”路——
能借用交通工具省时省力的尽量借用交通工具,实在没有交通工具,那就选择一
条最便捷的路线跑步前进;而教学效果就好比我们行进途中的一个个驿站,我们
每到一个驿站都意味着我们离目的地更加的接近。
要把课堂变成“有效”的课堂,
我们应该在“三效”上下足功夫。
策略一:准确定位目标使“三效”有保证。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三效一体”的前提。
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状况,事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希望学生能达到预期效
果,可往往事与愿违。
在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常见的通病是目标定位过高。
教师都努力在课堂中尽可能地体现数学思维的提升,展现更多的精彩。
这样势必造
成对教学的底线目标把握过高,使得教学围绕“精彩”转,而不是围绕“目标”
转,严重制约着“三效”的提高。
策略二:调整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当教学出
现问题时我们就可以从教学流程的设置角度进行改进。
策略三:改变组织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明明是教参上推荐的名家设计,搬进自己的课堂,却上不出同样的味道。
反思个中原因可能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艺术。
教学的组织方式很大地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
有些时候,同样的素材以不同的形式去组织,效果截然不同。
策略四:挖掘动态资源使效益最大化。
教学效益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获得的收益。
有效益的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经历数学化思考问题的过程,还应该使他们在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所提升,利于他们身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立足应更高远,要能在课堂上千变万化的信息中,及时捕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使之更接近理想的课堂。
落实教学五环节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又回归到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学五环节。
把教学五环节作为提升课程领导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他现实意义。
作为教学环节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不仅有其独特的内容,又与其他环节有相关性无法割裂。
从对象上看包括老师和学生,从操作上看包括教和学,从内容上看是三维目标的实现,从影响教学五环节的因素来看有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
为此,我就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谈谈优化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备课内容
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要求是: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备课中要制定合理、全面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对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对新教材和课标有正确的理解,对整册教材和整个学段有整体的认识,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有充分的把握,甚至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不足有很好的了解。
备课也是教师对教育认识、态度、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一次检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质量的优劣将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落实教学质量
上课是教学五环节的核心,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和体现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书育人活动,优化教学结构就是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向四十分钟要效益,优化课堂教学应注重多方面的问题:量度上,教学信息的输出不可过大或过小,也不可过深或过浅;程度上,教学信息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原则,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活动的节奏,做到快慢适宜、运行自如,避免虎头蛇尾;密度上,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适宜,并在单位时间内做到对有效信息的传递。
三、优化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实现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教师的教法改革,形成一套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叫法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时因地、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取一法之长,补一法之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学习是必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结合,要求学生养成勤眼、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习惯,充分抓住学生思维的启动、过程和诱因,创设有利的思维空间和
智力背景,借助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述概念,法则和数量关系等基础知识;说道理、解题思路、公式推导、规律形成和错误辨析,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示,使教学方法有效化,教学过程素质化。
适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较好的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四、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做到有的放矢
建立优化的评价体系旨在全方位的反馈,推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
调节课堂教学应重视五个转变:由重视分数向重视能力的转变;由重视智育向重视“五育”并举的转变;由重视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转变;由重视课后评价向同时重视课前评价的转变;由重视教师评价向同时重视学生评价的转变。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但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也需要用考试来检测教育质量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手段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内容和形式,使其作用更加完善,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育检测体系。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要紧紧抓住教学五环节,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课程目标、备教法、备能力;有效上课,重学生、重学法、重能力、重生成;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有效性、检查掌握程度、检查个体情况;及时辅导,注意对共性问题的集中辅导,个性问题的个别辅导,特殊学生的特别辅导;科学监测,科学选题、科学分层、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