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甫写时事的诗,多是古体,因古体便于叙事。

他在古体上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

但他的律诗,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却更为辉煌。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以古体写时事,较少受限制,杜甫多数写时事的诗都是古体;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如《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

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例。

浦起龙已指出这是组诗。

20首集中地表现了他在秦州时的心境。

写于客居夔州时的《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虽未标出总题目,但就内容言,实是组诗。

《洞房》为八诗缘起:
洞房环珮冷,玉殿起秋风。

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系舟今夜远,清漏往时同。

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

由系舟峡江,因秋夜景色而引发对宫掖凄凉的联想。

由今日宫掖之凄凉,而忆及往日宫中行乐之种种情形,于是有《宿昔》、《能画》、《斗鸡》诸篇,极写当年宫中之行乐。

第五首《历历》是转折,由安史乱前转向乱后:“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第六首《洛阳》写洛阳陷落,叛军进逼长安,玄宗出走。

第七首《骊山》写骊山已无复昔日繁华,寂寞凄凉,不胜今昔之感。

第八首《提封》为总结,反思、议论: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

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希望皇帝能行俭德,用贤人,戒兵火,加恩四海,则世事尚有可为。

八首诗前后照应,情思脉络连贯,而表现的范围是一首律诗难以表达的。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而外族入侵,藩镇叛乱,战争仍然不断。

挚友已先后离开人世,诗人自己仍飘泊沧江,且疾病缠身。

山城秋色,引发他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

八首诗就是在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一层深入一层。

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江峡秋色牵动滞留夔府孤城的寂寞心绪,也牵动故园之思。

由丛菊两开引发留夔两载的辛酸岁月的感慨,引发对于故园的思念。

正沉浸于回忆与思念之中,忽又为白帝城的四处砧声所惊断,于是有第二首。

第二首又从现实开始,进入感慨与回
忆: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从落日啼猿、孤城怅望中产生的身世飘零之感,引发对于往日曾叩近侍的回忆,又是感慨万千。

正沉浸在回忆与感慨里,忽又被山城悲笳惊醒,回到现实中来。

时光流逝,已经月上中天,叹时光而伤沦落,于是有第三首: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这一首从时光流逝叹抱负落空,引发对于朝廷用非其人的不满,于是有第四首: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一首是对于国家命运的忧念。

意谓政局变更,边境战火不断,国家前途可忧,而自己穷老荒江,无法报国,空有忧思而已。

后四首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着忆往昔、感盛衰、伤沦落、叹身世。

这八首诗要表现的是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的看法。

要用一首诗来把这些复杂的、低徊不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做到,或者说不容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用组诗则可以做到这一点。

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读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

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他在寓居夔州以后所作诗,这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

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

他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相互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流转之感。

但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有极精密的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

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

“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
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

这首句在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如《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以亲切随便的语气说出,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

《旅夜书怀》也是这类千古传诵的名篇。

杜甫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

”(《遣闷呈路十九曹长》)又说:“老去诗篇浑漫与。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

“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

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

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

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

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

刘熙载说“少陵炼神”,就是指这一点。

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

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特别是“自”字,他实在是用得好极了。

他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

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

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是用很大的精力在炼字上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