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金融理论与政策第8章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
金融理论与政策第8章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
公司金融的核心议题:资本结构、公司治理
四、不完全契约理论
格罗斯曼和哈特以及哈特和穆尔奠定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框架。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在一个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们不可能事 先预见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便是可以预见到,签约双方也不 可能用一种共同语言将各种状态表达出来;又或者即便可以做到上 述两条,也会由于契约中的诸多变量无法被第三方所证实从而无法 执行。
TEXT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核心:研究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将权利配置给合适 的契约当事人。
格罗斯曼和哈特:产权(或治理结构)的最优配置,应该是那种能 够将效率损失最小化的机制。
五、行为金融理论
从非理性的角度考虑公司金融决策,形成了行为公司金融学派。 主要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及绩效的影响: 1.资本市场投资者非理性 非理性是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管理者的资本配置行为? 理性管理者面对错误的股票市场,能否纠正非理性投资者的偏差? V方法 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管理者能否利用非理性市场使自身收益最大化? 2.公司管理者非理性 公司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的金融行为以及非理性投资会有什么影响?
公司金融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 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文章
MM理论:建立在阿罗-德布鲁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下,并引入经济学中 的一般均衡理论和无套利技术,得出了公司的融资策略和股利策略对它 的价值都无影响的结论。
经济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财务决策与产品市场、要素 市场没有关联,目标函数是 价值最大化
七、公司金融理论的主要议题
2003年《金融经济学手册》:公司治理与控制;代理成本、信息与公 司投资;公司投资政策;公司融资;投资银行与证券发行;金融创新; 股息政策;金融中介;市场微观结构
2013年《金融经济学手册》:证券化;动态证券设计与公司融资; 税收与公司决策;管理层激励;行为公司金融;法律与金融;风险投 资;企业家精神与家族产业;发展中国家的融资;金融中介、市场和 其他金融部门
公司金融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公司金融理论的 主要议题和发展方向
理解公司治理的主要 概念以及在公司财务 中的应用
01
02
03
掌握资本结构的概念 和MM理论,理解资 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
公司金融顾名思义是研究公司的资金融通。
从现金流在公司与金融市场的流动过程看 以税收的形式上缴政府 用于购买经 营所需要的 资产,投资 后产生现金 流
契约理论:建立在金融契约思想上的理论 早期的模型:信息不对称模型、代理模型、不完全契约模型
二、信息不对称
20世纪70年代 公司金融学引入信息不对称 假设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公司的经理人(实际控制人)和投资人之 间,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公司的经理人比股东和债 权人更了解公司的实际价值,相对于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价值 更拥有信息优势,因而资本市场上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信号行为来推断公司的真实信息。
公司对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和股利政策都可以作为信号,据此产 生了关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信号理论以及优序融资理论。
三、代理理论
1976年 詹森和梅克林发表《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 开启了公司金融对股东与管理层、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 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分离后,尽管可能产生代理收益,但由于委托人 与代理人效用函数的不一致性及信息的非对称性,就可能产生“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即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旨在谋求自身效用最 大化却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人为使预期效用最大化,就需通过订立合约来监控代理人的行为,从而 产生代理成本,它包括委托人的监控费、代理人的担保费以及由代理人的决 策与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剩余损失。
公司在金融 市场发行证 券筹集资金
以留存收益的形式返回 公司,用作再投资 返还给原始投资人
债权人因出借资金获得利息,并且最终收回本金。 股东以股利的方式得到投资回报。
公司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投资人取得的回报超出投入资金的多少。 公司金融的研究内容:公司的投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一、完美市场
六、法律、政治、文化与历史
拉波特、洛佩兹、施莱弗和维什尼(简称LLSV)最早探讨了法律和公 司金融的关系 LLSV(2008)总结法律视角的主要观点:各个国家之间的股权结构 差异是由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的差异所导致的。 罗认为欧洲大陆的股权结构特点只能由政治因素解释。
施塔茨和威廉森认为文化通过价值观、法律制度、经济体系中的资源 配置来影响公司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