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现状及潜在风险分析

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现状及潜在风险分析

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现状及潜在风险分析摘要:本文就中东欧国家实体企业融资现状及其潜在的风险做了分析,着重从银行信贷扩张增加银行潜在风险、私营银行融资比例增长较小对经济刺激不大,国有银行融资基数较小增加实体经济运行风险、银行业贷款申请周期加快、利率下调增加金融业风险积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和外资银行对外资企业贷款支持造成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做了分析,并对上述问题做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欧国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私营部门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在此期间,这些国家也不断通过引入外资银行力图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格局。

目前,这些国家金融银行体系中的外资银行占比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毋庸置疑,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措施,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也存在着潜在风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潜在风险正在慢慢凸显。

在下文中,首先介绍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分别涉及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难易程度及企业资金充足率、中东欧国家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来源和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申请贷款手续及预期。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企业融资存在的潜在风险做一分析,这些潜在风险包括:金融危机前后信贷扩张会造成今后的信贷违约、私营银行融资比例增长不大,国有银行融资基数较小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风险、银行业贷款申请周期加快、利率下调会增加金融业风险积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和外资银行对内外资企业歧视会造成企业融资困难。

在随后的政策建议中,主要就如上的风险防范做了分析,最后是本文结论。

一、中东欧国家实体企业融资表现随着金融自由化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东欧国家逐渐取消各种阻碍外资银行进入的壁垒,外资银行逐渐成为中东欧国家金融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依赖外资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市场中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同时也能够提高市场中间接融资效率。

但是即便如此,一是表现在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难易程度及企业资金充足率方面。

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难易程度表示中东欧国家的企业环境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得融资,而企业资金充足率反映了中东欧国家企业运营资金充足情况。

注:1、融资难易程度是指在调查样本中,认为融资不成问题的企业数量所占总体受调查企业数量的比率,因此,该数值越大说明企业融资越容易。

原文为:percentage of firms indicating access to finance is not a problem。

2、企业资金充足率是指不需要申请贷款因为没有必要的企业数量所占总体受调查企业数量的比率,该数值越大说明企业资金充足率越高。

原文为:percentage of firms stating they did not apply for a loan because it was not needed。

3、beeps是企业融资环境调研,其中包括各种企业融资面临问题所作的分类调研。

表1显示了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难易程度及企业资金充足率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第一、中东欧国家融资难易程度分化显著,部分国家企业融资变得较为困难。

从表1中可见,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企业融资难度上升,这些国家的受调查企业认为相比2005年,融资变得越发困难。

第二、中东欧国家企业资金充足率不尽相同,各国涨跌不一。

从企业资金充足率来看,中东欧国家各国的情况也各有不同,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企业资金充足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保加利亚的下降幅度最大,从2005年的84%下降至62%。

第三、除了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其他国家的融资难易程度与企业资金充足率呈现同向变化。

从融资难易程度和企业资金充足率变化方向来看,大部分中东欧国家这两个指标呈现明显的同方向变化,但是各个国家融资难易程度与企业资金充足率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同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beeps数据库注:非企业内部资金或留存收益融资来源企业占总体受调查企业数量的比率。

原文为:percentage of firms financing coming from sources other than internal funds or retained earnings。

二是中东欧国家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来源。

中东欧国家企业的融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向私营银行或者国有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获得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占用顾客或者供应商的资金弥补短期内的资金不足。

第一、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外,企业从私营银行获得贷款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从表2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中东欧国家私营银行向企业贷款比例呈现上升态势,其中,立陶宛上升幅度最大,从2005年的10.9%上升到2008年的32.3%。

第二、中东欧各国企业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比率均呈现上升态势。

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企业从国有银行融资从2005年的0.7%、4.3%和4.3%上升到2008年的5.9%、8.1%和6.6%。

但是相比从私营银行获得融资,中东欧国家企业从国有银行获得融资的比率仍然较低。

第三、除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外,中东欧各国企业占用顾客或供应商资金所占企业比例均呈现上升势头。

从表2中可以发现,除保加利亚2005年至2008年企业占用顾客或供应商资金所占企业比率不变,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有小幅下降外,其他国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表3 中东欧10国企业融资申请贷款手续及预期单位:%数据来源:beeps数据库三是企业融资申请贷款手续及预期,该调查主要就申请程序的繁杂程度、利率不合适程度、资产抵押程度、认为贷款不会被审批预期以及其他项目展开,这也成为了企业申请融资的障碍之一。

第一、中东欧大部分国家申请程序简化、利率合适程度不断改善。

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拉脱维亚外的其他中东欧9国企业融资申请程序的繁杂程度均大幅下降。

此外,各国利率不合适程度均呈现显著的下降态势,其中,克罗地亚、匈牙利、立陶宛和波兰的降幅最大。

第二、资产抵押和对于贷款审批预期分化明显。

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资产抵押要求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他国家则呈现下降趋势。

二、中东欧国家企业融资风险分析应当看到,随着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东欧国家,多元的金融银行体系基本成型,这种银行业体系为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活力。

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种以外资银行为主导,过快发展的间接融资体系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各种隐患。

(一)银行信贷扩张会增加银行的潜在风险1、银行信贷扩张,增加了银行坏账发生的可能性。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部经济和国内经济不确定性都会上升,此时,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企业预期都会发生变化。

但是,政府为了维持市场稳定,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的信贷投放也会增加,贷款审批加快、申请手续精简、资产抵押品放松以及利率下降都会增加银行坏账的可能性。

2、实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影响银行稳定。

由于金融危机冲击,外部需求下降,中东欧国家企业的出口下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信贷主要被用于企业维持生产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信贷盈利能力下降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加上部分出口企业倒闭,一些银行的坏账率上升,最终造成银行业的不稳定。

企业的破产会加重市场中的悲观预期,失业率上升,消费不足又会进一步对中东欧国家实体经济造成二次冲击。

3、金融危机冲击下需求下降,实体企业生产性投入放缓,影响经济增长。

危机的冲击会导致需求下降,企业的产品堆积滞销,企业现金周转能力下降,库存成本上升。

外部需求下降以及企业成本的上升共同作用会降低企业生产性投入的意愿,从而削弱下游企业对于上游行业产品的需求,经过产业间的层层传导,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二)私营银行融资比例增长不大,国有银行融资基数较小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风险。

1、私营银行出于风险规避考虑,贷款投放增速相对缓慢。

私营银行对于风险较为敏感,在金融危机期间,私营银行不愿意主动放贷,因为此时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较大,向市场中投放的贷款成为坏账的可能性更高。

但是由于东道国货币政策做出调整,东道国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市场中的流动性,从而刺激经济。

此时,私营银行贷款会因为国家政策调整而被动增加,但是由于主动贷款意愿不强,因此,相比国有银行,其贷款投放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对于经济刺激力度有限。

2、国有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贷款投放增速较大,但是总体比例较小。

受国有背景影响,国有银行的经营受到政策的影响很大,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于是,国有银行通过放贷维持市场稳定,但是在经济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发放贷款速度增幅过快会使坏账率上升,直接影响国有银行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目前这些国家的国有银行占总银行比重较低,即使国有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也不能解决大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题。

3、中东欧国家企业占用顾客和供应商资金以达到变相融资目的,造成融资链变长,影响实体经济稳定。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融资困难,银行也主动收紧银根,此时企业的财务成本上升,企业内部现金流紧张。

出于财务考虑,企业会从顾客那里提前收回货款,加速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延长应付账款支付周期,以弥补企业紧张的现金流。

但是此举会使融资链变长,一旦融资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断裂,会在相应的企业中形成违约循环,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

(三)银行业贷款申请周期加快、利率下调会增加金融业风险积聚1、贷款申请周期加快没有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贷款风险。

在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市场中的流动性日渐丰裕,银行可贷资金增加。

一方面,银行信贷扩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可能性,缓解了企业资金面紧张的状况。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过快甚至简化的贷款程序会导致银行不能完全消除企业贷款时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银行的坏账,影响银行的稳定。

2、贷款申请周期加快会增加公司融资冲动,增加实体企业运营风险。

随着贷款申请周期缩短,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更为容易地申请到贷款,以达到融资扩张的目的,但是,这也增加了企业的资本负债率。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共同引导下,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企业预期改变,通过融资维持运营,但是一旦企业不能及时销售产品会造成资金链紧张,增加公司的运营风险。

企业运营风险的增加也会影响到和企业交易的相关方,企业一旦清偿破产就不能够偿还债务,这也会形成连环债务问题,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

3、利率下调不足以弥补风险溢价,影响银行业稳定。

贷款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以较低的利率投向市场,但是,较低的利率并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溢价,加上宏观形势不明朗,外部需求疲软导致需求不足,在此情况下,很多企业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较低的利率仍使这些濒临破产的企业获得资金从而继续经营,最终,这些企业的倒闭使银行坏账率上升,增加了银行的不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