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
1、针具器械的消毒 a.高压消毒 b.煮沸消毒 c.药物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 3、施术部位消毒
4).体位的选择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四、针刺方法
(一).进针法 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 之为“押手”。
1、刺手的作用 2、押手的作用
用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 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 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 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 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 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 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 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 :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的 方法。
挟持针柄进针法 挟持针身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
刺入 。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1)针刺的角度 :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 的夹角。 包括直刺 、斜刺、横刺 。
•病理反应
1、传注病邪 2、反映病候
•指导疾病的诊断
1、辨证归经 头痛 前额部—阳明经 颞侧部—少阳经 后枕部—太阳经 巅顶部—厥阴经
2、经络、腧穴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关元
第一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处理 轻者自行消失,重者加热敷或 加灸。
7.刺伤内脏 多为背部、胸腹部刺伤肺 脏。
二、灸 法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 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 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 一种方法。
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 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
一、灸法的种类
阳经 表 腑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膀胱经 (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乡
手 太 阴 肺 经
注意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 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
2、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 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的动作。
注意捻转角度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 短,注意不要单向捻针。
3、刮针法 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 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
4、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 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
对于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 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 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 厥现象。(预防为主)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 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 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到,给予热茶或温开水 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在 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 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 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 复。
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
放松,再行退针。
4.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 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 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 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 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 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 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 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随即用右手 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 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 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 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 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扩大、 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 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 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 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处理
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
转等手法。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
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
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
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
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 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 愈合,留有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 染。
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 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 疬等顽疾,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 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 作。
1、2为主要手法,3、4为辅助手法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基本原则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 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 正常的方法。
七、留针与出针
1.留针 当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
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静留针”。 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应继 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为达到补泻目 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四、 特定穴的意义(自学)
五、腧穴的定位法
1、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
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 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2、骨度分寸定位法
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和宽度,分 别规定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寸。
b.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 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 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蛀 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 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 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
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 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
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 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 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 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 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 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 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 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 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 9壮。
5.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 引起肿痛的现象。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 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 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 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次日再做热敷,促使 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6.后遗感 出针后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 痛不适感。
2)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 浅而言。
3)针刺的方向
五、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 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 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 亦称为“针感” ,得气是指针刺部 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 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
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提”就是将针从深层退到浅层的 向上操作过程;“插”就是将针从浅层刺到深 层的向下操作过程。
2.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 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 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处理 a.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 而引起的滞针,可嘱其不要紧张,医者用手指 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 近再刺1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
b.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 方向将针捻回。
2)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 区分。
3)毫针的检修和保藏 毫针的检修 :针尖、针身、针柄、针根 毫针的保藏 :
二、针刺的练习 1).指力练习 2).手法练习 捻转练习 提插练习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这些方法综合起 来练习,使之浑为一体。 3).自身试针
三、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辨证 2).针具的选择 3).消毒
②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 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 方法。
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 临床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 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 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 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 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 果。
a.隔姜灸:
手
手 少 阴 心 经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手
阳
阳
三
明
焦
大
经
肠
经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足 太
足 阳
足 少
阳
明
阳
膀
胃
胆
胱
经
经
经
足
少
阴
肾
足
经
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足
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