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批评 古代文论 外国文学

文学批评 古代文论 外国文学

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一种理性的言说,是一个源于西方理性精神或者科学精神的概念,是一个现代化的概念。

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二、欣赏与鉴赏、欣赏和审美欣赏不等于鉴赏。

虽然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的意义迥然不同。

欣赏时的心态更偏重于感性、直观,情感比较活跃;而鉴赏时感情色彩已稍稍淡化,理性成分已经介入并逐渐加强,情感趋于平静。

欣赏时读者在对文学作品接受的过程中处于第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读者进入了作品的艺术天地,理解了作品的故事情节或意境,领悟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感染,激起了多种多样的情感反应,与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发生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并有了自己相应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

而鉴赏更进一个层次,它不但产生了情感反应和相应的道德判断,而且能讲出其中的道理。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欣赏。

欣赏和鉴赏是两个中国化的概念,侧重于读者的审美效果。

欣赏也不等于审美。

不能把艺术欣赏和审美混为一谈。

尤其在当今时代,我们会看到很多不能够给予我们快感的丑的艺术。

所以,欣赏艺术就不只是欣赏美的艺术了,欣赏艺术也就不能说成是审美了。

三、文学理论的当代特征1、跨学科性2、文本修辞性3、意义开放性4、自反性5、修辞实践性四、文学批评的三要素假定、方法、问题重心五、模仿论认为艺术是对世界或外物的一种模仿,这种观念从古希腊开始,经由文艺复兴,一直到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自然主义,到了二十世纪仍然有人坚持这种观点(主要有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德国文学理论家奥尔巴赫)。

模仿论是一种古典艺术观念,是建立在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文化传统上的。

六、柏拉图和阿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及其区别柏拉图:提出“洞喻说”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抽象的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就更不真实了。

柏拉图从他的哲学思想出发对艺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

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脱离现实的一种存在,现实是具体的,而理念是抽象的,理念是共相的,而现实是具相的,理念是普遍的,而现实是特殊的。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理念是和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的,理念是蕴含在事物之中的“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艺术是对这种“因”或者变化规律的模仿,因此更加真实。

他说:“较之于历史,诗更具有哲学性,也更具有分类上的价值。

因为诗关注着普遍的真理,而历史更集中于个别事件。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相反,对艺术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虽然他两个人的观点不同,但都是从形而上、普遍的、真实的角度来看待文学艺术的。

洞喻说的含义:出自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鲜明的表现出来柏拉图的知识论观点。

他举例说:现实世界的人就像生活的在洞中一样,他们背朝洞口面向洞壁,全身被缚住而不能转动。

洞口的中间生有火堆,火堆旁边有一些人举着用石头或木头制成的假人假物走来走去,那些被缚的人只是借助身后的火堆的光亮才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映在洞壁上的影子。

他们就将这些影子当做世界上最真实的事物了。

他们不知道洞外阳光照耀下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

他们一旦脱离洞穴来到真实世界还会有很多的不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弄清楚洞中的虚假与洞外的真实。

这所谓的真实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

七、知识论:认知性与价值性柏拉图确立的认知型:作为客体的世界有真假之分,作为主体的人有把握内在的真实的能力。

认知性成为了西方知识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基本知识论范式。

孟子确立的价值型:人的知识的目的在于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而不是对外部客体世界的认识。

他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对于柏拉图来说,文学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能够使人认识到纷纭复杂现象背后的世界。

对于孟子来说,文学存在的依据不是认识什么,而是建构什么、实现什么;文学被定位在于文学自身的功利目的的手段。

八、表现论成为一种主导的文学观念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该文学观认为,文学是对绝对实在、生命、情感、内心世界的表现。

它强调天才、直觉、情感、想象。

表现论的形成与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生命哲学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九、华兹华斯他的关于诗歌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和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在里面他说,“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十、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特点)1、打破了模仿论及现实主义传统,抹杀了文学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2、宣告作者死了3、认定读者拥有更大的自由十一、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4至1930年在俄国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它的诞生是以两个学术团体的产生为标识的,一个是1915年以罗曼〃雅各布森、鲍〃托马舍夫斯基为代表建立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另一个是1917年初以维〃什克洛夫斯基、鲍〃艾亨鲍姆和伯恩斯坦为代表在彼得堡成立的“诗歌语言研究会”,被称为彼得堡学派。

十二、文学性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特征。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和宗教内容,而是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以及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为审美客体的艺术程序。

只有这种文学研究的对象才决定了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的特性所在,即文学性。

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而不是整体的文学或个别的文学文本,是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

十三、陌生化又被译为陌生化、奇特化、尖锐化。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和变形,与自动化的语言相对。

自动化的语言,就是那些因经常被人使用而失去了新鲜感的语言,陌生化就是打破自动化的束缚,摆脱日常感受的惯常化。

它会刺激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从新唤起人对事物、世界的新奇感觉,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

十四、日常交流活动包括六要素(雅各布逊文学性观点)语境信息说话者…………………………………………………受话者接触代码十五、隐喻和转喻选择的过程产生隐喻,隐喻即根植于相似性的替换;与组合相关的是相近性,它隐含了某种延伸的可能,组合的过程产生转喻,转喻是根植于邻近性的延伸。

就文本而言,诗中的隐喻多于转喻,散文中的转喻多于隐喻十六、新批评1、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的先驱是英国的瑞查兹。

由于这种批评方法呈现迥然不同于传统批评的特点,所以得名“新批评”、“本体批评”或“文本批评”。

2、人物(1)艾略特:提出诗人“无个性理论”。

在他的代表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2)瑞查兹:提出了冲动平衡理论,他认为,诗人由于富于想象力,“能够把纷乱的、互补联系的何种冲动组织成一个单一的,有条理的反应”,使“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冲动,在诗人身上结合成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

(3)兰色姆:主张本体论批评。

他认为本体论批评是一种科学的文学批评。

在他之前的文学批评侧重于研究作者、社会、历史、哲学等作品的外在因素研究文学,文学研究领域表现的很混乱,文学批评流于一种随感式的文字,批评术语混乱、批评标准相对性,导致了文学批评无法继续下去。

兰色姆认为,要想使文学批评更加科学化,除了排除历史研究和新人文主义之外,还应排除个人感受的记录、对文本的梗概和释义、历史研究、道德研究和任何涉及作品内容的研究。

(4)维姆萨特、比尔兹利合写《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感受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

(5)燕卜逊《复义七型》:诗歌语言具有丰富的多义性,正是这种多义性是诗歌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张力,燕卜逊称这种情况为朦胧。

有的翻译为含混。

关于朦胧,燕卜逊认为一种是两种事物具有相似性,另一种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意义。

新批评的批评范畴:除“客观关联物”外,还有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

“含混”,又译模糊、晦涩、复义等3、反讽源于古希腊的喜剧,主要作为一种语言修辞,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则把反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反讽是把握世界本体的一种方法。

新批评派中的艾略特、瑞恰兹也都涉及到反讽,燕卜逊的含混中其实也包含了反讽,但都没有展开,而布鲁克斯对它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是诗歌的结构原则。

4、悖论这一术语来自瑞查兹的“拟叙述”,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

在布鲁克斯看来,悖论不仅是语义陈述的特征,而且是诗歌的基本结构,是诗歌的本质特征。

他说:“诗歌的语言是悖论的语言。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

”十七、心理分析批评1、定义:又被译为精神分析批评,由弗洛伊德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2、代表人物:卡尔〃荣格,雅克〃拉康十八、弗洛伊德1、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心理结构的深层领域,是一般情况下自我意识不到的一些非理性的东西,主要是性本能,性本能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原因。

后来,弗洛伊德又用“力比多”指称这种性欲能量,力比多是人的全部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和灵魂。

2、弗洛伊德1923年《自我与本我》人类心理的地形学模式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

3、俄狄浦斯情节弑父娶母的隐秘欲望,借希腊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神话故事而称之为“俄狄浦斯情节”4弗洛伊德的文学艺术观1、文学是性欲的升华所谓升华,就是”改变本能的目标,使其不被外部世界所挫败。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本能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他们便由与外在世界的关联转向内在世界,试图通过自由的主观幻想来解除压抑、宣泄情感、获得快乐。

艺术家优于常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寻找到一条与客观现实相妥协的道路,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使受压抑的欲望获得替代性的满足,并同时获得社会的认可。

因此可以说,艺术创作的动机就是本能欲望压抑与升华的产物。

2、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创作就类似做白日梦。

文学创作是作家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一种手段,在本质上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梦有显意和隐意,显意即梦呈现的意义,隐意即无意识。

显意就是化装了的隐意。

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解析,发现梦按四种原则成:(1)凝缩:即把丰富的无意识简约为显白的内容。

(2)移臵:即通过隐喻、暗示、偏离来臵换无意识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