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态规划概述1.1生态规划编制背景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
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于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 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
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经过对场地及周边的生态、资源、环境、交通、等诸多条件的详细分析,我们决定生态规划应立足苏州本土与园区的实际情况,在已经完成的规划框架内,首先在可行的情况下按照生态原则,结合绿色交通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与优化;引入能源规划,通过优化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碳排放,通过市政设施规划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能源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集成与优化建设低碳节能型生态科技城;引入景观生态规划,以中央生态湿地公园、集中绿地、水系廊道建设为中心,初步构建生态城绿地景观系统框架,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为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积极开发利用雨水及地表水,等非传统水源,建立梯级用水模式,通过水的合理循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雨水,提供区内低质供水并补充、完善区内景观水系统,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融合,构建水系发达、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环卫规划,结合环卫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最新发展趋势,以可操作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实施固体废弃物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建设中新生态科技城的资源回收体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建设生态友好的新城区。
1.2生态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4.国务院1996年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6.《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58)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 95)10.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2004)11.《苏州市总体规划》(1996--2010)12.《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19,95.8)13.苏州阳澄湖地区控制性规划(2005)14.苏州工业园区情况汇编(2005)15.苏州一阳澄湖地区概念规划设计(2003)16.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组团及阳澄湖南岸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 17.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地区概念规划(2003)18.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一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1995)19.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空间布局整合规划20.苏州工业园区跨塘镇(南部)镇区域城市设计21.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地形图22.各专业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规定23.苏州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规文本24.航拍图25.苏州中新科技城土地拍卖情况及建筑物现状26.苏州工业园区回顾性环境影响报告书27.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28.苏州生态市建设纲要研究报告专题部分2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0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31环境标志生态住宅(住区)认证评价指南1.3生态规划定位与目标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浓郁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江南水乡科技新城。
1.4生态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产业规划等七个方面(见图1.1)。
图1-1 规划内容1.5 生态规划框架图图1-2 规划框架图1.6 生态科技城发展战略在尽量减少自然资源、能源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1-3 生态发展战略图(一)生态环境建设战略1.保护场地土壤的生态功能,如渗透和储水功能,保护土壤免受有害物质污染;保护并提升现有水体的生态功能,使其不被污染;通过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景观生态规划、采取提高出行公交化水平,限制小汽车使用优化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积极的生态补偿等措旌,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证生态科技城良好的空气质量,为全球气候保护起到表率的作用。
2 将资源、能源利用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3 针对场地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现状(经过扰动,非纯粹自然状态)保护现有场地内的水系,改善中央湿地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建立完善的绿化网络体系,形成动物迁徙廊道,提高场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
4提供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骑车和步行,创建以可持续交通模式带动紧凑、功能复合生机勃勃的科技新城,避免成为“卧城”。
5.建设与绿色空间连接生机勃勃的开放空间和景观,创造更清洁、更安全、更绿色、同时具有苏州本土特色一水网密布商业居住高度混合的社区与研发园区(舒适度)。
6.通过适当的功能分区,绿化配置等方法将高速公路、规划中的高铁以及将工业企业对居住区及研发基地的不利影响(噪声及可能的污染)降至最低(二) 生态支撑系统发展战略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收集与利用雨水,经自然和机械处理后用于景观补水,采用节水规划降低污水量。
采用直饮水系统保证供水安全及节能。
2.能源规划:建设合理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优化用能方式,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与市政设施相结合,节能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实施节能型物业管理模式。
建设低碳节能型生态科技城。
3.材料利用与固体废弃物处理:提高材料的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 00%。
(三) 社会发展战略1.通过创造清洁健康的自然环境,向居民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使科技城从早到晚生机勃勃避免成为卧城。
2.为所有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厂区配套公寓),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文化、休闲、运动、教育和培训机会。
3.创造可持续的多样化住宅混合开发,以丰富高品质的绿化空间营造和谐亲人的城区。
4.形成繁荣的具有综合性、内聚力和包容力的混合收入社区。
(四) 产业与经济发展战略1.确保经经济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讲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促进生态科技城单一制造型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型。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说明2.建构以信息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为主要特色的可持续新技术的研发与中试基地,以商务休闲为特色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
1.7生态规划成果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与地块生态控制性指标等三部分组成。
1.8项目定位综合时间维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改建——拆除—再利用)、技术维度(建筑、能源、水、景观、生态)和使用者的维度(健康、舒适、高效),建设“自然和谐、经济循环、资源高效、生态文明”的示范江南水乡宜居新城,打造“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生态城镇。
1.9规划指导原则1.重视水乡特色之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与建设2.强调景观系统的区域绿量平衡和生态功能提升3.重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提升和土地的集约利用4.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5.重视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绿色建筑与社区6.注重高端技术与适宜节能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7.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8.强调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9.强调社区的和谐与活力、重视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建设l 0.重视市场运作,推动政策与制度创新1.10建设目标针对场地现有状强、周边资源情况及未来产业结构,设计的建设目下表所示1绿能量指的是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值,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考核指标。
叶面积就是绿量,可甚反映绿地的质量。
2指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具体通过总体规划和分区域景观绿化规划指标进行控制。
3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4物种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的动植物种树/基准年为生态规划实施的前一年。
具体的考核方式为专项调查。
5指参考现有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如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系统节能等技术的集成。
6指太阳能与建筑实现一体化的比例,按照建筑的栋数进行统计。
具体一体化的要求参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
具体考核方式为设计阶段的图纸审核和建成后的现场检查。
7指应用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后,对常规能源的替代率。
8至少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的要求,并参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
1.11现状条件1.11.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中新生态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阳澄湖的东南角,距离工业同区一期核心区直线距离约lO公里,距离苏州旧城中心区约15公里,距离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直线距离约23公里.用地东部边界为规划城市道路,南部边界为沪宁高速公路,西部边界为青剑湖.北部边界为规划沪宁高速铁路(见图1_4),规划用地总面积3 9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