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

第一章苏州中新科技城生态规划纲要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券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

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l丁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同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牛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

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苏州中新生春科技城生态规划文本第二节生态规划目标和内容第一条生态规划目标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第二条生态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等六个方面(见图I-1)。

图1-1规划内容第三条环境建设生态策略1 保护场地环境生态功能2 降低资源、能源耗用3 建设牛态景观和绿色空问4 降低周边坏境(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利影响第四条生态支撑系统发展策略l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 能源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3 垃圾收集和处理第五条社会发展战略l 清洁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2 多样化住宅混合开发和混合社区3 就业、居住、商业、文化、休朋综合功能第六条产业与经济发晨战略l 促进单一制造业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变2 建构研发与中试基地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循环经济第七条定位综合时问维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改建——拆除——再利用)、技术维度(建筑、能源、水、景观、生态)和使用者的维度(健康、舒适、高效),建设“一然和谐、经济循环、资源高效、生态文明”的示范性江南术乡宜居新城,打造“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牛态城镇。

第八条规划指导原则1 重视水乡特色之自然环境的牛态修复、生态补偿与建设2 强调景观系统的庆域绿量平衡和牛态功能提升3 重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提升和上地的集约利用4 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5 重视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绿色建筑与社区6 注重高端技术与适宜节能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7 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8 强调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片9 强调社_x的和谐与活力、重视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建设10重视市场运作,推动政策与制度创新第九条建设目标针对场地现有状况、周边资源情况及未来产业结构.设计的建设日标如下表所示。

1绿量率指的是建设用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值,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考核指标。

叶面积几十绿量,可以反映绿地的质量。

2指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具体通过总体规划和分区域景观绿化规划指标进行控制。

第三节现状条件第十条规划范围中新生态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阳澄湖的东南角,距离工业园区一期核心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

用地东部边界为规划城市道路,南部边界为沪3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4物种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的动植物种数/基准年的动植物种数。

基准年为生态规划实施的前一年。

具体的考核方式为专项调查。

5指参考现有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如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系统节能等技术的集成。

6指太阳能与建筑实现一体化的比例,按照建筑的栋数进行统计。

具体一体化的要求参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

具体考核方式为设计阶段的图纸审核和建成后的现场检查。

7指应用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后,对常规能源的替代率。

8至少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的要求,并参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

宁高速公路,西部边界为青剑湖,北部边界为规划沪宁高速铁路(见图l一2),规划用地总面积3 99平方公里。

圈1—2区位图第十—条自然与生态条件该区场地基本平坦,自然植被和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消失,为一块经过土地平整的开发建设用地,需要在科技城规划建设中进行牛态补偿和重建。

第十二条地质水文条件1 场区处于滨湖堆积平原地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2 原有水系已经填埋和改变,规划园区内地面水系两与青剑湖,北与阳澄湖联通.水质为Ⅳ、Ⅴ类水质标准:3 场地处于周围河湖百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但需要考虑集中暴雨时场地雨水的及时排除;4.地下水除氨氨指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基本存《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Ⅲ类标准之间。

第十三条周边交通与联系规划区北侧和东侧为快速路,西侧为青剑湖边的主干路.与唯亭镇联系成为主要的生活联系方向,而且交通联系顺畅。

北侧的京沪高速铁路在规划区与阳澄湖之间形成阻隔。

南侧沪宁高速等多条密集的国家级交通走廊隔开了规划区与工业园区中心的联系,规划区缺乏向南与主园区和主城区联系的干线道路。

规划区距离市级快速公交走廊普遍有3-5公里的距离,公交换乘条件不佳。

第十四条基础设施条件电力:规划建设一座110kV变电站,位于双阳路南侧,作为生态城主要电源燃气:规划以双阳路D300mm市政燃气管道为主要气源供气:供水:区内自来水由双阳路市政供水管道(DNl000mm)直接供给。

排水:区内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系,污水经双阳路市政污水干管收集,排入市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雨水经雨水管道就近排入自然水体。

第十五条生态规划成果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成本、规划说明、生态规划纲要与地块生态控制性指标等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生态科技城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第一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第十六条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目标通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再现苏州水网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自然环境:确保场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第十七条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原则L 总量不变、结构优化原则:在保证土地开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建筑面积、绿地面积)的条件下,结合居住区、研发区、厂区的不同特点.对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进行重组,进行结构优化,保证有限绿地、水系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达到最佳(见图2一l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

2 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的集约使用、晟大化绿地的生态效能以及减少资源与能源的耗用量来虽大限度地减少园区的生态足迹,使3万的生态科技城人口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3 采用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入研发区与工厂区积极采用屋顶绿化等生态补偿措施。

4 功能混合、便利出行原则:通过土地居住、商业、研发等利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方便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出行,增加园区的活力,增加园区的常住人口,变“卧城”为“不夜城”。

图2-1 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二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空问结构第十八条生态规划的空间结构构建“—轴、两区、两带、多核心、水网勾连”的城市空间结构(见图2-2) 生态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

构建由中央绿色生态轴、各集中绿地公园、大型水面与河道水系、屋顶绿化构成的,地面、水面、屋顶、空中多层次完善的生态网络。

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与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通过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与各个核心间便利的公交系统,以及与外部公交系统的有效衔接,降低私家车出行量。

1. —轴: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沿中央湿地公园南北向贯通.北侧连接阳澄湖,南侧连接研发工厂区形成中央绿色生态轴,轴线两侧布置商业办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 两区:北双阳路分隔成南北两区,北区为生态科技城的居住研发区,南区为研发工厂区。

3. 两带:包含北部沿阳澄湖一侧的观湖景观带和西部沿青剑湖一侧的观湖风光带。

4 多核心:生态科技城除了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外,分散设置3处集中绿地公园,紧邻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构建了便利的休闲、购物网络,彼此保持500米的服务半径.确保居民与工作人员在生态科技城任意位置,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极大地方便了日常休闲与购物。

图2—2生杏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5 水网勾连:在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集合雨水收集、排涝、行洪、景观、生态廊道等功能于一身的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连通.将现有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

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恢复苏州传统的河网、湖泊等湿地生态景观和江南水乡风貌。

第十九条多样化混合利用与弹性的土地利用方式1. 突出办公、研发、商业、住宅等用地的多样化开发与相互的混合布置。

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了一类低密度住宅区与二类普通住宅区,南部研发工厂区设置了配建的工人宿舍区。

沿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布置商业办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 通过用地功能的混合布置,可以缩短交通行程,减轻交通基础设施负担,减少私家车出行量,引导城市紧凑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