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通过本学习对《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下面是我对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的大体认识和总结。
(一)水文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水文现代化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水利发展的需求,使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进实用的科技水平。
水文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现代化。
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以推动水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各地气候、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河流水文特性也各不相同,在不同阶段对水文工作的要求也不相同。
在不同的时期和在不同的地区,对水文现代化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
因此,水文现代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水文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先进化装备为基础,以高科技应用为支点,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手段,以水文现代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的水文科技,用现代的理性思维理念转变传统的水文工作思路,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 坚实的技术支撑。
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生态安全。
对水文工作而言,提出了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解决水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新要求。
水文现代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
所以必须落实水文工作,水文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水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保护水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提供全面服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水利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下,水文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水文工作点多、面广,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站网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监测
能力较低,预测预报手段相对落后;水文基础研究滞后,水文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水文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水文工作的发展,与水利部制定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和以水文现代化推动水利信息化以及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水文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的需求,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监测能力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为主题,以深化水文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职工素质和改善生活水平为根本,全面提高水文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文服务的整体功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全面适应与满足水利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水文工作,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了对水文的投入,水文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水文发展的现状与其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仍不适应。
2003年12月,在全国水文局长行政管理培训班上,水利部汪恕诚部长明确提出“要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
2004年又以水文现代化为主题召开了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水利部鄂竟平副部长要求水文要“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水文工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的颁布为契机,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增加投入,加快发展与现代化建设,适应并满足水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水文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结合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明确水文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依靠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水文信息采集系统,畅通快捷的水文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存贮完整、服务手段先进的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与服务平台,满足不同需求的业务应用系统,提高管理水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形成站网优化、技术先进、精兵高
效、信息及时、预报准确、运行可靠、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现代化水文服务管理运行体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技术的成熟,新技术在水文数据采集上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多,新型自动化传感器的大量出现,包括水位、雨
量、流速、蒸发、墑情、水质等大部分参数都能可靠应用的自动传感器,并运用于多种场合。
各种通信方式已成功地勇于水文数据传输,包括各种有线、无线通信方式和卫星通信。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可以构成全国性的水文数据自动处理。
水文数据采集新技术在向着自动化测量、在站长期自记、数据自动传输、系统化收集的方向发展。
在采集方式上向无人值守水文站测量、巡测、遥感的测量方向发展。
积极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改革
站队结合与水文巡测是改革水文基层管理体制和测验方式,促进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交通条件较好的测区,以勘测队管理若干测站,测站实现有人看管,无人值守(或汛期有人值守),定期检查巡测,实现驻测、巡测、间测和水文调查相结合。
建立突发事件引发的水灾害的应急监测机制,对突发水体污染、山洪暴发等突发事件的应有应急监测的能力。
选择典型测站、河段作为试点,以满足水文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资源评价分析等实际需要精度,研究和推进水文测验精简模式。
发展应提高水文要素监测现代化水平
——全面实现雨量、水位(含潮水位和重要地下水水位)的自动监测、电子数字存贮、自动发送传输以及自动报警;
——推广流量测验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技术,提高流量测验的自动化水平,特别是重要水源地、重点调水地区应配置流量自动监测设备,采用水工建筑物测流和应用水位流量关系推流,实现流量在线监测;以常规流速仪法为基础,配以ADCP、超声波时差法等测流先进技术和应用非接触技术进行流速、流向等监测,形成多手段、多方法的流量监测体系。
——悬移质泥沙测验主要用直接采样的积时式采样器和物理方法测量仪器。
加强研究与应用振动式测沙仪、光学测沙仪、超声波悬沙测量仪,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等。
完善和改进推移质监测仪器,提高采样效率。
——添置和更新水质采(送)样专用车,更新和改造实验室现有监测仪器设备,建立机动灵活的移动实验室监测分析系统,对全国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现代化水平。
——采用定量监测仪器和定性监测等方法加强墒情监测,建立由传感器采集数据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旱情自动监测和分析评价系统。
加强研究,提高开发应用水平
结合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重大水文科技问题的攻关研究,提高开发应用水平。
——加强水文基础科学研究。
深入研究水文基本规律、产汇流理论、水文计算方法,研究分析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胁迫效应,恢复或适当补充水文实验站和实验流域,开展生态水文学和城市水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紧密结合水利中心工作,开展重大水文科学问题的攻关研究。
结合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开展水资源系统实时监测和优化调度理论的研究;加强水量水质预测预报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开展生态需水量、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展河口地区和重大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适应性对策研究。
——加强雷达测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同位素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水文中应用研究;加强水文要素自动采集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水文气象耦合预报研究。
——加强开展适应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在水文工作中应用的水文技术规范、水利通信与信息化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结合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开展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水文现代化指标试点研究,在试点研究基础上,逐步建立水文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水文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本学期
对《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让我认识了解到水文现代化和水文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并深知他们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