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1)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1)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你送我的雨纳兰妙珠下雨,如老友来访。

云晓得天,不了解地。

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

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

亿万只晶莹的触手,从高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

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

汪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绪都显得鲜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

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

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走,出去看雨。

为什么喜欢雨?你答,因为雨有趣啊。

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

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试探着落,噼,啪,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

接着,平时矜默的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

雨扑到伞顶,什么也没抓住,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

隔岸观火,隔伞观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成一个干燥空间。

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

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

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

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

看得正呆,见一人持伞刺穿雨幕而来,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

一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

雨幕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

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

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

雨轻得像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

没带伞,头发也并不湿,只是渐渐潮黏,头皮上感到凉意。

小雨里的树,草,花,都特别好看,枝叶低垂,像在做梦,时而微颤,如婴儿闭目吮乳时唇角抿动。

深秋的雨已有了雪气,投在一个小城的客栈,早早并肩在雨声里躺下。

忽听到几声梆子,叫卖声:米酒,米酒嘞……商量犹豫要不要披衣买酒的当儿,叫卖声已远了。

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遇雨,两人仅有一片巴掌大的“铅笔伞”。

很多墓上都盖起一座微缩教堂似的小建筑,尖顶彩窗,里面供奉耶稣十字架,有门,都虚掩着。

一对洋青年钻进去搂抱着避雨。

我说,咱们也找一间,避一会儿。

你坚持不去,宁愿淋着。

说,那下面有棺椁的呀,踩在别人头上,多不敬……最后还是听你的,尊重亡者,淋雨离开。

我本来怕雨。

因为小时住平房,盛夏,雨持续两小时以上,屋里就要浸水了;又怕冷,又怕弄湿鞋,而无论怎么像偷珠宝的女盗一样小心地左跳右闪,躲开大小水坑的机关陷阱,最后球鞋仍要神奇地湿掉,双足浸水,遂整日不悦。

但是,你欢喜雨。

所以我也慢慢敢于打开门,让雨水飞进来,跑进来,手拉着手,踮着它们伶俐的、光滑的脚尖。

春雨微腥,是各种植物奋力萌发的腥,近似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体嗅。

夏雨像酒,淋雨犹如痛饮,不久辄醺然。

秋雨生寒,像某高傲人儿冰冷的手指,与他把臂同行,款款倾谈,方知他内里别有深情。

这些雨,都是你引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收。

雨本是你的友人,你不在,它们时或前来,陪我絮语,倚熟卖熟地,把心思一一说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题目吸人眼球,“你送我的雨”,不是自然界的原生态的雨,而是“老友来访”时下的雨。

接着是对雨的描写,细致生动,有个性,有思考。

B.为什么喜欢雨?一句提问,破空而来,引入深思。

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者的答案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试着从你的角度想”。

C.主体部分写“雨中与你同行”,在雨幕中行走的过程中,雨不仅给“我”带来了清新的感觉,而且给“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这个部分时空转换,写得妙趣横生。

D.结尾点题,点得巧妙,点得灵动,尤其是最后一句,构思又有了新境界,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即使你不在身边,“我”依然自得其乐。

[解析]对象分析不当,作者爱屋及乌,先喜欢“你”,再喜欢上“雨”,雨的清新感觉和美好记忆都是“你”带来的,而不是“雨”带来的。

2.作品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

(5分)答:示例:本文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三个场景:一是伞下漫步,大伞营造了一个温馨的世界;二是窗口等人,一穿,一笑,情趣顿生;三是墓地小伞躲雨,后为尊重亡者,双双淋雨离开。

[解析]5分,答出一个场景给2分,答出两个场景给4分,答出三个场景给5分。

3.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6分)答:示例:①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画线句子化用《诗经》中的典故,引发了“我”对雨天的高昂兴致,让恼人的雨变得空灵知性,神妙有趣。

②通透明澈,诗情浓郁: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

你不在,她陪我聊天解闷,理所当然。

凡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东西,在作者眼里是那样通透明澈,诗情浓郁。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古寺黄昏朱以撒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

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凭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

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

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

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

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

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

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

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

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

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

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简的旅程。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

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

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

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

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

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

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

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

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的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

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

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

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解析]“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分析不当,原文是“映现出苍老朴实”。

5.“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答:示例: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黄昏时分,人迹萧然,拂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古寺苍老朴实的本色;而人在黄昏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呈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

两者之间有着某些内在的共性。

[解析]5分,用意2分,理解3分。

意思对即可。

6.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对此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答:示例: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

①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

②世人粉饰寺庙,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

③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会日渐消散。

[解析]6分,态度1分,分析5分。

分析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

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