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医综合(呼吸系统疾病)-试卷6

西医综合(呼吸系统疾病)-试卷6

西医综合(呼吸系统疾病)-试卷6(总分:9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X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慢性支气管炎导致阻塞性肺气肿的因素有(分数:2.00)A.腔内炎性渗出物或分泌物聚积√B.管壁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C.管壁结构炎性破坏√D.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解析:解析:引起阻塞性肺气肿的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管壁炎性增厚及管腔狭窄或分泌物堵塞,造成支气管(特别是细支气管)阻塞或狭窄状态;二是细支气管周围炎症,损伤周围肺泡的弹力纤维网,使呼气时肺泡不能回缩,肺泡残气量增多。

此外,慢性支气管炎伴发闭塞性动脉内膜炎,使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加重肺组织的损伤。

2.胸膜常受累的病变是(分数:2.00)A.大叶性肺炎√B.小叶性肺炎C.肺结核√D.硅肺√解析:解析:小叶性肺炎不易累及胸膜。

大叶性肺炎一般不累及支气管壁,但易累及胸膜,引起渗出性胸膜炎。

肺结核易累及胸膜,如结核性胸膜炎等。

硅肺的胸膜可因纤维化而广泛增厚。

3.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有(分数:2.00)A.肺脓肿√B.纤维素性胸膜炎C.肺心病D.支气管扩张√解析:解析:小叶性肺炎重症者能合并肺脓肿甚至脓毒血症。

儿童小叶性肺炎损伤小支气管,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

小叶性肺炎属于化脓性炎症,一般不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

小叶性肺炎是急性肺疾患,不会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属于间质性肺炎者有(分数:2.00)A.支原体肺炎√B.巨细胞肺炎√C.羊水吸人性肺炎D.肺炎杆菌性肺炎解析:解析:支原体及病毒引起的肺炎属于间质性肺炎。

5.累及肺泡的肺气肿类型有(分数:2.00)A.腺泡中央型√B.全腺泡型√C.腺泡周围型√D.间质性肺气肿解析:解析:除了间质性肺气肿外,其余各型肺气肿均累及肺泡。

6.硅肺的分期主要根据(分数:2.00)A.硅结节数量、大小、分布范围√B.胸膜增厚情况C.肺纤维化程度√D.肺的重量和硬度解析:解析:硅肺的分期主要根据肺内硅结节的数量、大小、分布范围及肺纤维化程度。

7.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的疾病有(分数:2.00)A.肺气肿√B.支原体肺炎C.病毒性肺炎D.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解析:解析: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都是间质性肺炎,表现为肺间质受累、增宽和水肿,毛细血管充血,数量增加(而不是减少)。

8.关于矽肺的记述,下列有哪些不正确(分数:2.00)A.矽肺的致病因子是二氧化硅尘粒B.以5μm大小的矽尘致病能力最强√C.晚期导致肺门淋巴结的病变√D.病变以肺组织下叶及背侧为明显√解析:解析:矽尘粒子愈小,分散度愈高,吸入机会愈多,致病作用亦愈强。

小于5μm的矽尘才能吸入肺泡并进入肺泡间隔,引起病变。

而以1~2μm的矽尘微粒引起的病变最严重。

肺内病变发生于淋巴道阻塞之后。

沉积于肺间质内(不是肺泡内)的矽尘量多,引起肺巨噬细胞局灶性聚积,导致矽结节形成;矽尘散在分布则引起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病变以近肺门区为明显。

早期,肺内病变出现之前,先有淋巴结的病变。

9.病变多位于大支气管,以中央型多见的肺癌类型包括(分数:2.00)A.肺鳞癌√B.肺腺癌C.肺小细胞癌√D.肺大细胞癌√解析:解析:肺腺癌多表现为周围性肺癌。

10.肺癌的肺外临床表现包括(分数:2.00)A.Homer综合征√B.类Cushing综合征√C.类癌综合征√D.阵发性心动过速√解析:解析:神经内分泌性肺癌,如小细胞肺癌,能分泌5一羟色胺(5一HT),导致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及皮肤潮红等。

此外,患者还可以出现肺性骨关节病、肌无力综合征、类癌综合征、类Cushing综合征和Horner综合征。

11.常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疾病包括(分数:2.00)A.硅肺√B.肺癌√C.肺结核√D.支气管扩张症解析:解析:硅肺最早的表现就是肺门淋巴结肿大。

原发性肺结核会有肺门淋巴结肿大。

肺癌可有肺门淋巴结转移后肿大。

12.下列关于普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0期主要由Na +内流引起√B.1期主要由Cl -内流引起C.2期主要由Ca 2+内流引起D.3期主要由K +外流引起√解析:解析:普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一过性外向电流的主要离子成分是K +,2期(平台期)的形成是由于该期间外向电流和内向电流同时存在。

1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相比,明显不同的是(分数:2.00)A.时程和不应期的长短√B.去极相电位变化的速率C.复极相有无平台期√D.引起电位改变的离子电流√解析:解析: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决定0期去极化的都是Na +通道,它激活开放的速度:和失活关闭的速度都很快。

二、 A1型题(总题数:32,分数:64.00)14.矽肺可出现(分数:2.00)A.肺肉质变B.壁层胸膜斑C.蜂窝肺D.早期肺门淋巴结病变√解析:解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晚期,弥漫纤维化使肺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同时细支气管以及肺泡呈囊状扩张,最终形成蜂窝肺。

矽肺最早期的矽结节出现于肺门淋巴结。

15.咳铁锈色痰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的(分数:2.00)A.充血水肿期B.红色肝样变期√C.灰色肝样变期D.溶解消散期解析:16.明显发绀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的(分数:2.00)A.充血水肿期B.红色肝样变期√C.灰色肝样变期D.溶解消散期解析:解析:大叶性肺炎分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和溶解消散期。

红色肝样变期一般发生在起病后3~4天,肿大的肺叶严重充血,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随痰液咳出,致使痰液呈铁锈色。

红色肝样变期若病变范围较广,患者动脉血中氧分压因肺泡换气和肺通气功能障碍而降低,可出现发绀等缺氧症状。

17.引起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分数:2.00)A.支气管哮喘B.支气管扩张症C.间质性肺炎D.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解析:18.一般不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的疾病是(分数:2.00)A.支气管哮喘B.支气管扩张症C.间质性肺炎√D.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解析:19.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可导致(分数:2.00)A.肺肉质变B.早期肺门淋巴结病变C.蜂窝肺√D.肺脓肿解析:20.矽肺可出现(分数:2.00)A.肺肉质变B.早期肺门淋巴结病变√C.蜂窝肺D.肺脓肿解析:21.大叶性肺炎渗出物清除不全可并发(分数:2.00)A.肺肉质变√B.早期肺门淋巴结病变C.蜂窝肺D.肺脓肿解析:22.支气管扩张常合并(分数:2.00)A.肺肉质变B.早期肺门淋巴结病变C.蜂窝肺D.肺脓肿√解析:解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晚期,弥漫纤维化使肺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同时细支气管以及肺泡呈囊状扩张,最终形成蜂窝肺。

矽肺最早期的矽结节出现于肺门淋巴结。

大叶性肺炎炎症消退后,少数病例合并肺肉质变。

支气管扩张症由于扩张之支气管腔内分泌物潴积以及慢性炎症损伤纤毛一黏液排送系统,极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因此肺脓肿为其最常见的合并症。

23.恶性程度最高的肺癌是(分数:2.00)A.肺鳞癌B.肺腺癌C.肺腺鳞癌D.肺小细胞癌√解析:24.组织学分型上最常见的肺癌是(分数:2.00)A.肺鳞癌√B.肺腺癌C.肺腺鳞癌D.肺小细胞癌解析:25.能引起副肿瘤综合征的肺癌是(分数:2.00)A.肺鳞癌B.肺腺癌C.肺腺鳞癌D.肺小细胞癌√解析:解析:①肺小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最高;②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肺鳞癌30%~50%、肺腺癌30%~35%、肺小细胞癌10%~20%和肺大细胞癌15%~20%;③小细胞肺癌,又称燕麦细胞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分泌5一HT,导致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及皮肤潮红等副肿瘤综合征。

26.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并分泌,能扩充血容量的是(分数:2.00)A.血管升压素B.醛固酮√C.一氧化氮D.肾上腺素解析:27.主要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并分泌,能调节机体水平衡的是(分数:2.00)A.血管升压素√B.醛固酮C.一氧化氮D.肾上腺素解析:28.由血管内皮合成,能介导乙酰胆碱舒血管效应的是(分数:2.00)A.血管升压素B.醛固酮C.一氧化氮√D.肾上腺素解析:29.下列哪组属I型变态反应(分数:2.00)A.移植排斥反应、麻风、哮喘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

肾炎、血清病、输血反应C.过敏性休克、哮喘、荨麻疹√D.输血反应、脱髓鞘疾病、结核菌素反应解析:解析:过敏性休克、哮喘和荨麻疹为I型变态反应;输血反应属Ⅱ型变态反应;血清病和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Ⅲ型变态反应;移植排斥反应、麻风、结核菌素反应以及脱髓鞘疾病为Ⅳ型变态反应。

30.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为Ⅱ型变态反应(分数:2.00)A.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B.系统性红斑狼疮性。

肾炎C.青霉素过敏性休克D.接触性皮炎解析:解析: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为Ⅱ型变态反应即细胞毒损伤。

如磺胺等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血细胞膜结合形成抗原,机体对此产生相应抗体,通过补体介导细胞毒反应导致血细胞溶解。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性肾炎和血清病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过敏性休克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接触性皮炎多由Ⅳ型变态反应介导。

31.按单向移植排斥理论,启动经典迟发型超敏反应是因为活化了(分数:2.00)A.CD 8+ T细胞√B.CD 8+ T细胞C.NK细胞D.B淋巴细胞解析:32.实体器官移植最常见的移植排斥反应类型是(分数:2.00)A.超急性排斥反应B.急性排斥反应√C.亚急性排斥反应D.慢性排斥反应解析:解析:实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按形态变化及发病机制的不同分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

①超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于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

其发生与受者血循环中已有供体特异性HLA抗体存在,或受者、供者ABO血型不符有关。

由于现在已广泛采用了组织交叉配型,故本型少见;②急性排斥反应常见,在未经免疫治疗者此反应多发生在移植后数天内;经免疫治疗者,可发生在数月或数年后;③慢性排斥反应多由急性排斥反应延续而来,因此不可能比急性排斥反应多见。

33.下列哪条描述不符合超急性排斥反应(分数:2.00)A.发生于移植后24小时内B.其发生机制可与ABO血型不符或事先已存在特异性HLA抗体有关C.主要病变是急性小动脉炎,血管内皮损害,血栓形成,组织梗死D.是一种Ⅱ型变态反应√解析:解析:超急性排斥反应为Ⅲ型变态反应。

34.下列关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可表现为间质单核细胞浸润B.可表现为移植肾衰竭C.突出的病理变化为血管内膜纤维化√D.可表现为移植肾血管栓塞和梗死解析:解析:选项C为慢性排斥反应的特点。

35.下列何种病变不见于肾急性血管型排斥反应(分数:2.00)A.肾细小动脉管腔中可见血栓形成B.肾细小动脉管壁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C.部分血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D.可出现肾梗死灶解析:解析:肾血管管壁纤维化和管腔闭塞是慢性而不是急性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特征病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