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
最新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
加之语义的积累与社会历史发展的 长度成正比,汉语语义学面对的现 象应当是世界语言中最丰富的。汉 语词汇语义学也必然因此总结出更 为全面的规律。
训诂学走向现代的学科归属
1906年,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举办 国学讲习会,作《论语言文字之学》 的讲演,接受了西方学术的影响, 提出将“小学”改造为“中国语言 文字学”的明确主张。
20世纪50年代苏联语言学对语义 的关注和对马尔的批判
语义系统论和结构描写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音义 关系任意性、系统性、意义和价值、 联想关系。
易卜生(G.Ipsen)特里尔(J.Trier)的语 义场理论。
布拉格学派(1933)和哥本哈根学派 (1943)提出的不同的成分分析法。
训诂学的语义观
关于语义问题争论的焦点
近年来,关于语义问题的争论焦点,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第一, 语义与语法的关系;第二,语义在 语言学里的独立研究价值;第三, 音义关系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在这 三个问题上,各个流派的观点是有 区别的。
语义中心论
语义与语法的一致性和相互的作用, 已经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但 是,在语法与语义谁是具有主导地 位的问题上,仍然是有分歧的。传 统训诂学从学术渊源上是以语义为 中心的,它的语义观是语义主体论。
语义指向——句子成分的语义联系
“指向”一词首先由吕叔湘提出。
邵敬敏正式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陆俭明(1997):“语义指向是句中某 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
王红旗(1997):“ 处在句子的同样 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 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 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 法关系相对应的现象。
语义学兴盛带给中国语言学的机遇
对中国的汉语语言学来说,语义学 的兴盛不是21世纪的新事物、新 潮流,而是历代学者一直没有间断 的追求,是在“小学”基础上发展 出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主流。
汉语是一种语义丰富的语言
思维和交际要求语言表达具有基本 的细密程度,汉语悠久的历史和典 籍的众多证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的表达细密程度与其他语言并无二 致。句法形式简单,词汇和语义必 然复杂多变。
音义关系的约定性和理据性的统一
结构语言学过分强调音义关系的约定性;认知 语言学则全盘否定约定性。训诂学的方法论是 承认音义关系总体的约定性,同时又重视词汇 构成的理据。所以。训诂学特别强调词源意义 和词汇意义在本质上的不同,同时也把词源意 义对词汇意义特点和语义结合功能放入研究的 视野。这就决定了训诂学的语义研究必须打破 共时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绝对界限,重视使用来 自文献的泛时性语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 风格。
方位包含在词义里
推——主客体远离(双向) 推辞、推让、推拒——客体相离:向外 推诿、推却——主体相离:向后
拉——主客体靠近(单向) 拉近、拉紧、拉拢——客体相近:向内
按、压、抑、印——客体向下
词汇意义系统论
语义以词音和语法为依托形式,但它是自成 系统的,它的系统在自身的聚合中实现,并不 依靠语法。训诂学从表意汉字中发现了词汇意 义的独立性,训诂学把词义看作自己互相依赖 的一群而不仅仅依赖于具体环境,这样的语义 观才可以使语义学脱离语法学而成为独立的语 言学门类, 进行普遍句法纯形式的探讨,在发 展比较成熟以后,进入险境,方法 上需要增加新的因素,使语义的介 入成为必然的趋势。
在当代的全球化环境中,双语的对 译需要尽快实现电子化,这一工作 赋予语言学要从信息论的角度探讨 语义解释的模型。
高科技的发展迫切要求智力的开发, 语言习得问题成为不可避免的尖锐 话题,引发了认知心理学对语言学 的介入,认知心理学以语言的接受 能力为关注的目标,重视语言的意 义。
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的特点
言语意义与语言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古今沟通,重视历史,描写与解释
并重 系统的描写与成分的分析并重 树立正确的语义观,重新认识词义
对词汇意义的再认识
社会性与广义性
“所谓词的广义,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 一方面,词的某一义项所能适用的物类 和事类往往不止一种……另一方面,某一 义项能适用的是这一物类和事类的全体, 而不单指其中的某一个。任何词在贮存 状态时,都具有这两种广度。但是当他 一进入使用状态,这两种广度都要受到 一定的限制,指向单一了,有的甚至具 体到某一特指上去。”
细
①细绳子、细枝条、细 竹笋、细脖子、涓涓 细流、细铁丝、细线、
②细小米、细布、细磁 碗、细皮嫩肉
③细声细气、慢声细语、 细嗓门
指向 动词
粗疏 粗略
⑤做事过急过快过粗、 方法过粗、工作做得 粗、粗选、粗读、大 类粗分
1928年,黄季刚先生在中央大学 授《训诂学》课程,第一次建立起 训诂学学科体系;以语言学理论为 指导,把训诂学纳入语言学轨道
1947年,王力先生在《开明书店 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发表了 《新训诂学》一文,提出“新训诂 学”的概念。在继承旧训诂学的基 础上,建立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 的、与语义学相当的新学科。在材 料上要把每一时代的语言看作有同 等价值的语料。
社会性是语言意义的本质特征
指向
指向 名词
粗大
粗糙 粗重 粗鲁
粗
①钢筋粗、脖子粗、粗 细小 麻绳、腿短而粗、 粗的竹筒、指头粗、 碗口粗的树、脸盆 粗的松树、又粗又 长的铁链、腰粗、 粗线条、粗眉大眼
②粗钢、粗面馕、粗硬 的铺板
细密
③喘粗气、粗声吼着、 粗嗓门
轻微
④对媳妇动了粗、粗言、 粗话、令人恶心的 粗口、报粗口
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 上的构建
前言
中国语言文字学 学科结构的两次变革
青年语法学派保罗(H.Paul) 1886年在历史比较法论著《语言 史原理》(第二版)中加入了“语 义变化规律”一章,提出了语义变 化的类型:扩大、缩小、转移、其 他。
具有现代意义的语义学一般认为是 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M .Breal), 1883年他提出“语义学” (semantique)这个名称,1887年出 版《语义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