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一、訓詁和訓詁學1(一)“训诂”的提出1.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1)文字:《說文解字》2)音韻:《切韻》《廣韻》3)訓詁:《爾雅》2.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馬建忠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3.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二)“训诂”的含义1.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3.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對“訓詁”二字分别作了解释: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4.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5.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訓詁”二字的理解1)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2)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三)訓詁學的發展1.漢代:《說文解字》《爾雅》《釋名》2.清代——兩個派別1)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称之为“钩沉”之学。
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2)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
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
有清代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
(四)训诂与文字、音韵的关系1.语言的三要素(吕叔湘):语音、词汇和语法。
1)文字學: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
(“六書”)2)音韻學:一种语言可能没有文字,但不可能没有音和义。
3)訓詁學:语义是汉语研究的核心。
2.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着重于义。
古代的小学研究多是为理解古代文献服务的,所以语义的研究是核心,训诂是它们的着眼点。
语音和字形的研究,都最终服务于语义的研究。
二、訓詁學的內容(PPT例子)2(一)释词和解句1.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义,这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2.解句:解释整个句子的含义,常常涉及语法和修辞。
(二)辨析古書異例1.倒文:句中倒字、倒字葉韻、倒句、倒序。
2.省文:蒙上省、因下省、語急省略、以忽略而省、二人之辞而省曰字。
3.復文:同義字複用、複句、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复(指偏义复词,如今之“国家”)、語詞疊用、一人之辞加曰字。
4.變文:用字錯綜、連類並稱、變文葉韻、上下文變換虛字、句中或人名种用助字。
三、訓詁學的作用(PPT例子)3(一)指導語文教學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2.帮助我们裁断歧说,决定取舍,避免盲从3.帮助我们弥补课本或选本注释方面的不足4.可以帮助我们匡正课本或选本里的误注之处5.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指導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2.训诂与标点3.训诂与注释4.训诂与翻译(三)指導辭書編撰1.纠正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2.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3.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四、訓詁的方法4(一)訓詁的條例(PPT例子)1.形訓: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1)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凭借字形的构造来探究字的本义。
2)说文将汉字字形的构造归纳为“六书”A.象形(日、月、山、丘、水、川、火、木、鹿、角、马、豕、鱼、犬、人、自、止、肉、车、册、象、桑、禾、雨、龟、舟、耳、目、贝、虫、子、手、女、皿、戈、弓、门、羊、牛等)B.指事:在像物或像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以示意(本、末、刃、亦等)。
C.会意: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宿、从、北等)。
D.形声:形旁和声旁配合而构成新字(雞、齒等)。
E.转注F.假借2.聲訓:亦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1)例子《說文》:A.衣,依也。
(同音)B.愷(kai3,安乐):康也。
(雙聲)C.侨:高也。
(叠韵)2)采用声训比较多的:《白虎通》《释名》。
3.義訓: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chu4)、落、权舆,始也。
《尔雅·释诂》(二)訓詁的方式1.互訓: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对的意义,把那个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該方式有循环解释的毛病。
1)《说文》同一部首的互训。
A.“讽,诵也。
”“诵,讽也。
”B.“茅,菅也。
”“菅,茅也。
”2)《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
A.“珍,宝也。
”“宝,珍也。
”B.“玩,弄也。
”“弄,玩也。
”3)集合同义字以类为训。
●《尔雅》中最为多见:适、之、嫁、徂、逝,往也。
2.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
3.義界: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做出阐述或定义。
(三)訓詁的術語(了解一下就OK啦,重点在“反训”、“递训”,其他话说不考)1.释义的术语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并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
使用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2)谓: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
被释的词在“谓”的前面。
3)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格式是“adj貌”)4)犹:格式是“甲犹乙也”。
释者和被释者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系。
5)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
用于声训,即除了释义,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2.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用来注音。
3.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
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作“破读”。
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
这两个术语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
这种术语一般后面还有一个“……之误也”,说明造成错误原因。
5.其他术语1)互文见义:谓上下两句或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2)析言浑言:是用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的。
A.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
指近义词同中有异,强调区别。
B.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强调共同性。
3)读破:又称为破字或易字。
A.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B.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4)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5)递训: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
(四)訓詁的方法(PPT例子,话说有阅读题压在这)51.据古训1)引據法:一般是指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及古书的注释,找出对于疑难词语的确切解释。
2)歸納法:通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办法,求得确切的解释。
2.破假借(“假借”的情况:造字假借,用字假借)3.辨字形4.考异文异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
5.通语法:词汇和语法是并行的,它们之间有互相交叉和渗透的地方。
6.审文例1)连文:是“同义并列复合词”(同义复词)。
2)對文: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
这样的字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3)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
在相俪偶的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
4)上下文:训诂中遇到难解或看似易解而实非易解之词,不可遽然下结论,须仔细审辨上下文。
5)整部书的用词7.因声求义:通过字、词的声音线索去探求字、词的古义。
(PPT例子)1)陆宗达:字形对于语言中的词来说,是外在的因素,语音才是词真正的物质外壳。
2)清代A.戴震《六书音韵表序》:“故训声音,相为表里。
”B.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qie4)其纲”。
C.阮元:义以音生,字从音造(《揅yan2经室集》)。
D.戴震:“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
”3)利用声音来求义源有三个方面:A.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
B.解决方言词的问题,其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C.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即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a)为什么根据声音可以推出同源词来呢?➢这是因为,人类语言发展的初期,词的音、义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但是,在词不断增多的过程中,随着词义的引申,就要在原来词的基础上分化出新词来。
新产生的词由于是旧词派生出来的,语音上必然与旧词相同或相近(双声、叠韵)因此,声音近似而意义相关的词,往往是同源词。
b)劉熙《釋名》:大量运用了“声训”。
i.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
ii.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言,分辨它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
c)王聖美“右文說”:主张形声字的声符皆有表意作用,同声符之字,意义必能相通。
但这种说法有的是凭空设想,不求根据。
d)章太炎的《文始》:以声音为线索,用语根分析派生词,发展了因声求义的方法。
8.探求语源:即从语源上求得彻底的解决。
9.考察古代社会:了解一个词的意义的发展变化,不近要考虑它的形体和声音的变化,而且还要对与这个词有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有所了解。
五、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6(一)歷史的觀點1.即发展的观点。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之中。
2.郭在贻认为,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大体有三种情况:1)一是词汇的消长,即旧词的消失和新词的产生。
2)词的结构,古今不同。
A.有一些古今同形的词,实际上并不同义。
如“消息”“地方”“虽然”“身体”等等。
B.詞義的變化a)詞義的擴大:菜、皮、布、庫、江、河b)詞義的縮小:金、臭、禽、瓦、坟c)詞義的轉移:i.概念的轉移:犧牲、走、湯ii.色彩的轉移:爪牙、謗iii.程度的轉移:感激(二)辯證的觀點:指不要孤立地去研究一个对象,运用于训诂学就是要把它同音韵学、校勘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互相串联起来,进行研究。
1.训诂与音韵:所谓“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戴震)。
研究训诂,必须通音韵。
2.训诂与文字: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
3.训诂与校勘:校勘能校正古书中的讹字、脱字、衍字、倒字等错误。
要读通古书,必须先将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所造成的讹误加以廓清。
4.训诂与语法。
(三)唯物的觀點: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切忌随心所欲地解释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