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业务分析及案例研究物流金融业务分析及案例研究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背景在供应链中,相比于商品的生产制造,物流占据了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提高物流运营的效率将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水平。
而要提高物流效率,就需要资金的有效支持,没有资金流和物流的匹配,供应链上就会产生大量的资金缺口, 并进而导致供应链条的链接不畅甚至断裂。
这样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注重于供应链上企业所从事的商品交易关系和相应担保、并为物流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的物流金融业务就具有了发展的紧迫和必要性。
而物流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必然性则与业务“多方共赢”的特性相关。
首先, 对融资对象来说,物流金融能够有效地解决供应链上的资金薄弱环节, 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因为在供应链上, 作为“链主”的核心企业会通过欠款、要求预付款和要求批量采购等方式将资金风险转嫁给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而这些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既没有足够的信用评级, 也没有足够的抵押资产和第三方保证, 按照传统的信贷方式它们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
但在物流金融中, 金融机构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些企业上下游关系产生的存货、应收帐款和订单等来提供相应的融资产品, 因而解决了供应链上的资金瓶颈, 保证了供应链条的畅通。
其次,对融资主体来说, 物流金融能够提供丰厚的利润并降低贷款的风险: 在物流金融中, 参与业务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业务的参与获得更多的仓储客户, 可以通过协助金融机构控制业务获得相应的监管和信息咨询收益, 甚至还可以直接参与借贷获得一部分利差; 而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不仅可以扩展新的融资业务, 获得丰厚的利差, 更重要的是, 它们还可以通过供应链上交易关系提供的担保以及物流企业的评估和监控有效地降低贷款风险。
正因为这些优点, 近几年, 国外的金融机构, 例如法国巴黎银行、荷兰万贝银行和美国的花旗银行等等, 纷纷与物流仓储企业合作,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还有些金融机构成立了专门的质押银行, 例如1999年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3.5亿美元给上市公司Redwood Trust, 用于开发物流金融业务;而世界物流快递业的巨头UPS更是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成立了专门的UPS金融公司,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金融服务, 以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化。
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 也成为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关注的新兴领域, 得到社会各界充分的重视。
例如, 自1999年中国储运与银行联手开发第一笔存货质押模式的物流金融业务后, 发展到现在, 中国储运已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合作, 2006年1—10月, 完成的质押贷款额度达111亿元。
2004年8月, 国家发改委和广东发展银行在广州举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产品推介会”, 会议宣布将在广州和杭州等全国10城市试点推广“物流银行”来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2005年11月,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与世界银行的重要合作项目“中国信贷人权利的法律保护”的总报告, 明确指出开展动产担保模式的物流金融业务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并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
2006年5月, 深发展银行在总结广州分行的“能源金融”、佛山分行的“有色金融”,上海分行的“汽车金融”和大连分行的“粮食金融”经验后, 正式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战略, 意图将深发展打造成为从事贸易融资和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
可以说, 近几年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展很快, 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物流金融研究领域, 由于国外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较早, 其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 其中, Friedman,Albert, Eisenstadt, Raymand和Dunham等总结了物流金融中的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帐款融资业务在国外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氛围、业务模式、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流程; Fenmore对物流金融中新兴的订单融资业务进行了分析;Barnett和Biederman对物流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Rutberg还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Buzacott 和Zhang则定量研究了业务中的一些重要指标( 例如利率和贷款额度)的确定以及对业务风险的影响。
而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业务模式的阐述上, 有代表性的主要是: 任文超提出了物资银行模式, 罗齐和朱道立等提出了融通仓模式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以及冯耕中对物流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分析。
这些研究都有助于实践中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但无论国内外, 关于这一业务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还有待进一步梳理, 为此, 本文在深入剖析物流金融业务的基本结构后, 系统地比较了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的差别,并用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 然后为我国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了相关对策。
二、物流金融业务内涵及基本结构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 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业务, 其核心是物流融资( 狭义上物流金融指的就是物流融资), 即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 以企业所从事交易项下的担保品为依托, 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银行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银行授信的偿还。
可以看出, 物流金融业务不再象传统的信贷一样, 仅关注企业规模、净资产和负债率等基本面信息, 而是更加关注担保品所附载的交易信息, 例如交易产品的供求关系、产品价格波动趋势、交易对手的信誉和实力、整体供应链条的风险以及融资主体(包括银行和物流企业)的监控力度等。
物流金融业务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但通过分析供应链上的贸易关系, 以银行贷款依托的担保品为标准, 可将物流金融业务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即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应收帐款融资业务和订单融资业务。
以某种商品的生产销售流程为例, 假定供应链上核心厂商是制造商, 供应商和经销商都是缺资金的中小企业, 那么可分析三种基本融资业务的内涵及在供应链上的作用, 见图1。
图1 供应链上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图在图1中, 中小供应商依核心厂商发出的订单进行采购生产和供应。
由于核心生厂商出于规避资金风险的考虑, 一般不会预先支付资金, 供应商在此时有一个资金缺口, 可以通过订单融资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资金困难。
也就是说, 供应商可用供应链上核心生厂商的订单做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金融机构在物流企业的协助下审核订单的真实性、评估订单的价值和相应风险后给予一定授信额度, 帮助企业购买所需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并借助物流企业的帮助, 在供应商采购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对相关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管理。
当供应商完成订单后, 核心生厂商付给的现金流将用于偿还授信。
一般来说, 核心生厂商会拖欠中小供应商的货款, 此时供应商的订单融资形式转变为应收帐款融资形式, 金融机构可以直接买断供应商的应收帐款, 也可以继续以应收帐款做质押担保给供应商提供融资, 直至应收帐款从核心厂商处收回以偿还借贷。
而核心生厂商在获得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生产出商品后, 会要求经销商支付现金批量采购, 而经销商却并不能将商品马上销售掉, 因此存在一个资金缺口, 此时,经销商可以商品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在审核了存货的法律风险、价格风险、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后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 并借助物流仓储企业的帮助对存货及相应的保证金帐户进行封闭管理和业务控制, 直至经销商通过存货的销售还清授信。
三、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通过对物流金融业务内涵和结构的剖析, 可知业务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产生缘由。
这三种基本形式内在运作机理比较相似, 因此可用一个简图统一描述它们的业务流程, 如图2。
图2 物流金融业务流程简图图2中, 融资对象将担保品交给融资主体审查和评估以获取所需贷款, 融资主体则对融资对象和担保品进行业务控制以保证贷款安全。
融资主体对担保品价值和风险的评估主要依据的是担保品所代表的供应链上的贸易关系, 在业务控制中金融机构将借助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估和监控。
根据简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分析国内外的物流金融业务现状。
1、制度环境在制度环境上, 西方( 以美国为例) 早在1952年就出台了《统一商法典》, 这一法典提供了一套简明而连贯的法律架构, 打破了传统上对不同担保形式的僵化分类, 有效地明晰了物流金融中涉及的担保物权归属问题, 因此使统一的担保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和登记制度得以建立, 从而帮助了债权人在提供贷款之前就能确定担保品的价值及其优先权效力。
发展到现在, 在这一法典的架构下, 关于物流金融业务的相关法规已经相当成熟, 几乎所有在物流金融业务中能够涉及到的业务行为, 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具体法律法规来清晰地对其进行约定和规范, 有力地保证了物流金融业务中的责权关系, 抑制了恶性欺诈行为的发生, 同时为风险发生时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形成了快捷、有效、低廉的执行机制, 减轻了债权人的事后讼累, 强化了实现债权人权益的执行效果。
比较我国, 目前只有《合同法》和《担保法》中的某些条款能够作为法律上的依据来判定相关业务纠纷的法律属性, 相关的物权登记制度混乱低效,缺乏统一公开的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
而且处理业务纠纷多采取法庭程序, 执行过程低效、高成本、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因素, 使得债务人违约时造成的债权人损失很大。
如执行环节缺少衔接性, 当债务人恶意隐匿财产或拒不履行判决时, 常常使执行陷于停顿和无奈; 再如, 执行措施的不合理限制, 由法院指定评估拍卖机构、确定偏高的评估拍卖收费标准等。
2、行业环境在行业环境上, 早在20世纪初, 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帐款融资业务就随着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 其中美国还颁布了统一的仓单法案,明确了仓单标准, 建立了社会化的仓单系统, 增强了存货的流通性。
随着物流业和物流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供应链关系的订单融资也大量出现, 对担保品进行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和为物流金融提供评估、仓储和监控服务的物流仓储企业已相当的规范和发达, 并且行业还加强了担保品处置的配套设施建设, 减少了处置环节, 缩短了处置时间, 降低了处置成本, 例如建立担保品资产池, 将贷款业务证卷化, 有效地分散贷款风险, 再如建立规范的担保品拍卖和转让市场等等。
最近20年, 由于西方政府开始允许混业经营鼓励金融创新, 专门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机构越来越多, 业务操作流程变得更加规范, 业务模式也变得更加灵活。
而我国还处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初级阶段, 相应的担保品文件( 如仓单) 不标准且缺少流通性;第三方中介机构缺乏专业技能和诚信, 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仓储企业鱼龙混杂, 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 甚至出现了借款人和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的现象; 各融资主体还缺乏必要的业务信息共享, 相关的业务操作流程混乱且标准不统一, 而且缺乏规避和分散风险的贷款业务转让机制、担保品风险对冲机制和违约后处置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