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武昌区部分高中高三语文最新高考模拟试题四 人教版

湖北省武昌区部分高中高三语文最新高考模拟试题四 人教版

湖北省武昌区部分高中高三语文最新高考模拟试题四武汉市十五中一月调考模拟试题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组是()A、共商国事伶牙俐齿谈笑风生冒天下之大不违B、卷帙与日剧增含英咀华多行不义必自毖C、贸然顾名思义装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讳疾忌医山清水秀出奇制胜吃一堑,长一智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溪水跳下山涧,地向山脚奔去。

②作为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于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③高尔基地向这位怕出事的族长描绘了阿力玛斯的可怕情况。

A、急遽不至绘声绘色B、急剧不致有声有色C、急遽不致绘声绘色D、急剧不至有声有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一位年轻的学生,随着科考队毅然来到那荆棘丛生、险象四伏,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忍受着“三月不知肉味......”的煎熬,终于获得了重大成果。

B、上月,“新世纪中国汽车博览会”在武汉举行,而大昌汽车企业的展台是老鼠钻进书堆......了。

C、刘老师在本校语文教得很好,受到学生欢迎,别的学校又聘请他当兼职教员,这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D、道家所向往的逍遥而游的精神自由及精神境界,人们总觉得非常虚渺,可望而不可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教育部2004年把《考试说明》改成《考试大纲》,并指出物理学科初中教学内容部分不作要求。

B、经济学家认为,公共假期的延长是中国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C、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被捕,标志着萨达姆统治的结束,也使笼罩在伊拉克许多平民心头的阴云彻底消散。

D、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出的双层玻璃,使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加美丽。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根据现代医学的事实和理论,人的生命与生物学的生命是有区别的。

人类有机体是一个连续统,从最初的受精卵、胚胎、胎儿到出生成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人,最后死亡。

在这个连续统中可以划分为许多阶段,在这些阶段之间有质的不同。

如果认为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直到死亡,那就意味着在这连续统中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了。

人的生命比生物学的生命应该有更多的内容。

例如一个除去大脑皮层的男子,他可以继续产生精子,他还是他这个物种的一个成员,他还是有生物学的生命。

但他在世界上作为人存在的实际基础已经失去。

对于一个昏迷不可逆的脑死的病人,虽然可以有心跳呼吸,我们就可以这样说。

亚里士多德曾经设想人的个体发育是发展的、不连续的,从植物阶段到动物阶段再到理性阶段。

现在人们不会同意他认为胎儿早期阶段是植物的说法,但他认为胎儿是动物是对的。

从生物的特征发展到人的特征不可能仅仅是量的变化,必然伴随着特性载体本质或实质的改变。

有人企图用遗传学上的连续性来抹杀这个区别,认为妊娠时就具有的遗传性是一种实质不变的连续性,并且从妊娠起就有人的连续性。

但是在作为人死亡后,生物学的生命和遗传学的连续性仍能保留一段时间。

如果一个人从事一项思想实验,用一个人的体细胞,通过无性生殖系,发育为第二个个体,那么什么时候有了第二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细胞呢?强调遗传学连续性的人难以判定。

因为从原来的个体取出这个细胞的一瞬间起,就有了遗传学的连续性。

然而人们肯定不会认为从一个个体中取下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另一个人。

什么时候它确实成为另一个人呢?仅仅是遗传学的连续性是不够的。

事实上,遗传学连续性既不是作为一个人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它的必要条件。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他的许多细胞会发生突变,许多这种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

5.对第一段“人的生命”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生命以生物学的生命为物质基础。

B.人的生命可以划分为几个有质的区别的阶段。

C.亚里士多德的设想中还没有体现“人的生命”这一概念。

D.脑功能的存在与否是判断人的生命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

6.下面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一项是A.人的个体发育是发展的,有阶段性的。

B.人的植物阶段指的是胎儿早期阶段。

C.人的理性阶段指的是人的成人阶段。

D.“人的个体发育是不连续的”体现了人在发展中质的变化。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生物学角度讲,作者认为植物人是有生命的。

B.作者认为“人的生物特性”和“人的特性”一起产生,一起消亡,紧密相连又有区别。

C.作者认为从遗传学角度讲,生殖细胞会发生突变,所以遗传学连续性不能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D.作者认为生物学的生命和遗传学的连续性在人死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它不应该作为判定“人的生命”存在的充分条件。

三.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员父曰伍奢。

员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至於吴,吴王阖庐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

后五年,伐越。

越王句践迎击,败吴於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句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

二年後伐越,败越於夫湫。

越王句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於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後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句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於吴王。

吴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原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

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

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佯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怏怏怨望。

原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伍子胥有远见、吴王信任谗臣 一组是:10下列各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伍子胥认为不能给越王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劝吴王乘胜一举剿灭越国,否则,将来会后悔莫及,而吴王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B 见 今不见用,常怏怏怨望 臣诚恐见欺于王 A 乃 乃反怨望今君乃亡赵走燕C 以子以此死秦亦不以城予赵 D 若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 更若役,复若赋A 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B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C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D 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B伍子胥反对对齐国的战争,却被派遣到齐国去参战,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战争后,吴国将面临灭国的下场,就在出发前让自己的儿子逃到了别国。

C伍子胥性情暴烈,他劝说吴王不要攻打齐国遭拒后,以自己的谋略没有被认可而感到耻辱,因而闷闷不乐,对吴王心生怨恨。

D伍子胥在吴国辅佐了两代君主,做了许多贡献,尤其是在诸多王位继承人中,他力挺夫差,使阖闾确立了夫差的太子地位,并使夫差最终登上了王位。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吴王将许之(2)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3)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山中景色。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最后一句“空翠湿人衣”中“空”是“空明”之意。

既是“空”的,就应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湿人衣”呢?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司马迁《屈原列传》)(2),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邦彦《苏幕遮》)见贤思齐焉,。

(《论语》)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河对岸人家李国文①丹河从晋东南逶迤流入豫西北。

②平时,这丹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细流潺潺,微波荡漾。

但到了夏秋两季,这丹河就变得狂放起来,一下子涨到半山高的滚滚浊流,汹涌而下,咆哮着,席卷着所有能裹挟走的一切,如雷似的冲决着,奔腾着。

牛大的石头,在水中,像鸡卵般被摆弄着,那声势可畏可怖。

每到此时,两岸便可望而不可即地分隔开来,鸡犬之声相闻,往来是绝无可能的了。

③我始终记得河对岸山顶阳坡上那几户人家,每天清晨阳光先把那小村落照亮。

好久好久,这夏秋季节特别耀眼的太阳,从对岸山巅慢慢地滑下来,跨过飞腾的巨流,才照到我们工棚。

此刻,已经是晌午了。

可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露脸不多一会儿的“日头”,又回到对岸那小山村了。

直到我们工棚里黑黢黢的了,对岸屋顶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抹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飞鸟归巢,鸡兔进笼,咩咩的羊群和悠闲地摇着脖下铃铛的短角黄牛回村的情景。

④那时,我很孤独。

⑤置身于人群之中,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扣着,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你不想孤独也不行。

所有的人,都像害怕瘟疫地避开我,用这种在人群中画地为牢的孤独,来惩罚一个其实并无过错的人,虽然美其名曰教育,实际更多是一种文明的残忍。

但无论如何要比《水浒传》里林冲脸上刺着金字,发配沧州,进步得多了。

⑥这种惩罚式的孤独,早已在个人的记忆里,化为历史;但当我白发苍苍时回首往事,犹心有余悸,甚至到了太平盛世的今天,时不时还会在半夜里被那昨日的恶梦惊醒。

于是,就出现那阳光下小山村的画面,那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

因为当时几乎无人理睬,无人交谈,更说不上能得到什么温馨和同情的我,唯一的自由,除了有雾的天气里,山谷里烟云迷漫,遮住了视线,一无所见外,便是可以聚精会神凝望对面山顶上那几户人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