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09英2顾凤丽09071409摘要:正因为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而不是显性的身体伤害,所以很多时候都被忽视。
校园暴力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暴力的趋势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暴力原因对策目录一、中学校园暴力现状(一)概念1. 核心概念 (1)(二)中学校园暴力现状1、美国校园暴力现状 (1)2、日本校园暴力现状 (1)3、国内校园暴力现状 (1)二、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一)个人因素 (2)1、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引 (2)2、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2)3、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二)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 (2)2、家庭暴力 (2)3、家庭教育方式 (2)(三)学校因素1、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2)2、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2)3、心理健康的忽视 (2)4、校园治安管理模式存在的漏洞 (2)(四).社会因素 (2)三、针对现状及原因采取的措施(一)个人方面 (2)(二)家庭方面 (3)(三)学校方面 (3)(四)社会方面 (3)参考文献 (4)引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
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
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一、中学校园暴力现状(一)核心概念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夺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
有的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二)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1、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根据司法部 1998年的统计,在 1997年向警察局报告的所有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是不带武器的身体攻击或殴打。
向警察局报告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是与被害事件数量的减少相吻合的。
“从 1992年至 1996年,12岁、8岁的青少年被害事件,从每1000名学生大约 164起减少到 128起;而且,被害事件的下降类似于同期严重暴力犯罪的情况。
[ 1]2、日本校园暴力现状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最近10等,看到被欺侮者处于悲惨的境地,加害者不觉得其可怜,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 1998年的28526件,到旁观者也不觉得应该干涉,反映了青少年内心道德情感的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冷漠化。
[ 2]3、国内校园暴力现状近年来, 校园暴力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我国城乡中小学校园内, 以斗殴打架、欺侮学生、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行为有蔓延发展的趋势[ 3] , 通过6000多份问卷调查发现, 有41..2% 的学生遭受过威胁和打骂, 31..4% 的学生被勒索钱财, 33..3% 以上的学生被偷盗过[ 4]; 另外, 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 5]。
二、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一)个人因素1、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
2、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
3、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二)家庭方面1、家庭结构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 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 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
2、家庭暴力.心理学家王家绵指出, 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 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 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 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3、家庭教育方式香港大学对325名学生和他们家长的调查表明,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尤其是父亲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对男孩的攻击行为影响很大。
(三)学校方面1、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2、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3、心理健康的忽视。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
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4、校园治安管理模式存在的漏洞。
校园治安管理主要依靠校园内的治安保卫部门进行,而学校的治安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不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加之本身法制观念不强,会导致在处理校园内治安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治安管理的松懈也导致校园治安违纪事件多发。
(四)社会方面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
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网吧、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网页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致使中学生早恋现象日趋严重,很容易导致争风吃醋,发生暴力事件,这是在中学校园里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
三、针对现状及原因采取的措施(一)个人方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避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产生过激行为。
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学会合理控制情绪。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父母要为儿童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 成为儿童尊敬和模仿的对象, 避免家庭暴力。
首先,坚决杜绝家庭暴力,父母不能将打架作为解决冲突或争吵的方法。
不能虐待孩子,要信任孩子,要与孩子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
家庭教育的误导与校园暴力案件的增长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校园暴力至关重要。
其次,校园暴力的干预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和积极的配合。
研究表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并积极开展活动,父母的参与水平能够促进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父母参与水平与学生的成功、高出勤率、低辍学率呈正比例关系。
家长的广泛参与及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校暴力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三)学校方面1、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建立和建全规章制度如建立护校队、夜间巡逻制度; 门卫制度等减少或杜绝校外闲杂人员出入, 防止暴力事件发生。
2、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学校应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 如网吧、麻将馆、录像厅、歌舞厅、夜市、娱乐场所等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取缔、清理和整顿和严格管理, 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尽量杜绝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 避免受到各种外来伤害。
4、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 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又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 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5、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
提高老师素质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理象。
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管理。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 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最后,提倡人性化管理, 在学生管理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四)社会方面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儿童来说十分有害。
我们一方面呼吁无暴力的、适宜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出现, 另一方面建议家长在儿童收看电视节目时要起到指导作用, 和儿童一起收看, 如发现有渲染暴力的内容要及时引导, 使孩子懂得使用暴力并非是明智之举, 及时制止和消除孩子对暴力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1]王志亮.美国的校园暴力及其应对.[ 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1期[ 2]李万豫,舒丹丹.浅析日本校园暴力成因.[ J].黑河学报.2011年6月.第6期[ 3] 王超, 马迎华. 校园暴力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 11) : 979.[ 4] 王大伟, 余红梅. 校园警钟声声惊心[ J] . 人民公安, 2004, 10:19.[ 5] Y e DQ, Zhu JM, Zhang YQ, et a.l A survey on v iolence am ongp rim 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 ts in H efe i city[ J] . Zhonghua L iu X ing B ing Xue Za Zh,i 2004, 25( 1 ) : 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