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术运动健身价值

武术运动健身价值

武术运动的健身价值摘要:中华传统武术在中国经历过上千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深受广大人们群众喜爱的传统健身体育项目。

关键词:武术;健身;文化武术的产生是长期以来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不断的战争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内容形式多样,运动风格具有独特性,它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随着国务院号召全民健身运动,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被人们所认同,武术运动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它具有的独特性是一般体育运动类项目无法媲美的,它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的内容,因此在当前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全民健身中开展武术运动,有助于丰富全民健身计划的内容,同时也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武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中华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得到发展和延续,它的理论基础是融合了多个学科的一门实践艺术,医学﹑哲学﹑养生学﹑伦理道德融汇贯穿于武术运动当中,武术的内容﹑技法理念﹑基础理论都带有民族文化和思想特征。

武术运动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武术动作刚柔并济,快慢相兼,动静结合,阴阳虚实的不断变化组成的,这些都能充分表现出阴阳哲学的思想。

二、中国武术种类和习练特点1、武术的种类武术种类繁多,总体上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按照地区分类,可以大体上分为南北两派,内家拳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为代表,外家拳以少林拳为代表。

武术按照功能的分类可以分为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等,都是建立在各种攻防技术动作基础之上构成的。

武术种类繁多,有单练﹑对练﹑集体练功﹑竞技对抗如散打﹑防身术等,根据空间上可以分为上路﹑中路和下路。

2、武术的习练特点武术运动适合于大众人群的健身,不同地域的人群可以选择本地区开展较好的拳种,如通背拳﹑螳螂拳﹑木兰拳﹑咏春拳﹑地躺拳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拳种。

武术拳法和器械种类繁多,练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身体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种类进行锻炼身体。

青少年可以选着动作舒展大方﹑钢筋有力的长拳;中老年人可以选择动作缓慢柔和,刚柔并济的太极拳。

在场地的选择上,武术可以说受场地的约束较小,练武者可以选择在空旷的地方即可练习。

如果场地比较宽广,可以采用小组集体练习的方法进行团队练习。

单练的随意性更强,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更小。

在遇到天气不好等情况时,练习者可以选择在室内练习内功。

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拳种﹑时间和地点进行武术练习,这方面和其他体育项目向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武术的健身作用1、武术具有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通过武术练习可以增强习练者的身心健康,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比较大,人们亚健康状况不断地出现,武术运动可以明显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减缓心理压力。

人们通常了解和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通常锻炼人体某一方面的身体素质,对人体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欠缺之处,比如我们经常采用球类和田径作为健身手段,田径和球类运动可以增加人体的身体灵敏性,增强人体的肌肉力量,但对于人体的柔韧性增加不明显,经常能够看到许多田径和球类运动员在练习太极拳时,动作不到位,表现出柔韧性较差,体操运动员通常是上体较为强壮,而腿部力量增加较弱,而武术运动能够全面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武术运动强调手法﹑身法﹑腿法的练习,基本功有腿功﹑腰功﹑跳跃﹑地上等,不仅要求身体的正确姿势,还要注意精气神的体现。

武术动作一般都是左右称的,武术套路中的动作要做到有快有慢,动作之间的过程要快,也就是说一个定势到另一个定势要快,动作不能僵硬,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样顺畅;武术的动作定势要做到稳﹑慢,也就是说武术动作的定势要求交代清楚。

总之武术动作要做出阴阳顿挫,动作之间行云流水,这是做武术动作的精华所在。

武术套路练习过程中,有定势动作﹑平衡动作﹑跳跃动作﹑下势动作,动作之间各种步行相互转换,时而下势动作,时而跳跃动作,对运动员的四肢和躯干都有很高的力量要求。

武术套路中的下叉动作,在比赛中十分扣人心栓,要求练习者有很好的柔韧性。

一种拳法的套路动作大约在一分钟到两分钟之间,练习者在保持动作的力度和速度的情况下一到两分钟,这个运动强度与亚于跑一个四百米,因此要求练习者要有很好的耐力。

因此武术套路动作要求习练者有很好的力量﹑柔韧﹑耐力﹑灵敏﹑爆发力等全面的身体素质,如果长期练习武术套路动作可以全面提高各种身体素质,这对于正处于发育旺盛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提高综合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

武术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项目,它对全身肌肉和各个关节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传统套路练习对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这种锻炼方法能有效提高身体的对抗性和肢体的活动范围。

2、武术的健美价值武术运动是全身性的体育锻炼,能够锻炼全身各个关节和肌肉,对人体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武术动作姿势优美大方,而人在健美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姿势中展现,人的日常基本活动有站立﹑坐、行、跑等,而武术长拳套路中就有”坐如钟,站如钟,行如风”说明武术套路能够很好的增强人体的健美姿态,武术的基本功练习中正踢腿的练习,要求两臂伸直,挺胸抬头,踢腿使上身保持不动的姿势,如果经过长期这样的练习,可以使人的身体姿态保持挺拔,有很多人在练武之前有些驼背,经过了几年的武术练习之后驼背不见了,身体变的挺拔了,可见武术对人体基本姿势的改变很大。

武术运动对人体的塑形有着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通过武术锻炼能够增加青少年武术男、女子运动员的胸围,减少腰围,增加了大腿的围度。

武术运动中的各种基本功练习、腿法、步行变化等练习可以明显增加人体的腿部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增加了肌肉的围度,使肌肉隆起明显,表现为人体整体线条清晰挺拔。

3、武术具有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作用武术运动把人体看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练功方法上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武术运动要体现出精气神。

各种功法的练习要注意用意念去带动,在练习动作时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武术运动不仅重视外在动作的锻炼,而且更加注重内在的锻炼,特别是注重内在修炼的内家拳更是把内在的锻炼视为练功的关键所在,内在的锻炼是集中体现在”精、气、神”三方面的追求。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组成机体生命的重要元素。

精﹑气﹑神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精固则气盈,气盈则神足,神足则身健,身健则延年。

因此说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1]。

中国传统武术十分注重外在动作和内在精气神的密切结合,要求达到内外统一,从而起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作用。

长期以来,武术一直被古人和当代人做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它具有内外兼修的特点,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调理内脏器官的功能,改善精神状态。

武术运动中有一些功法,十分注重调息和意气得练习,可以起到调整人体机体内环境的作用,对于改善人体机能有着良好的作用效果。

武术运动具有内外兼修的功效,少林功法中的易筋经,是通过身体动作为内容,注重呼吸调节的一种健身功法,至今广为流传。

太极拳种类繁多,流传较广的有杨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功法的理念和动作的要领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动作缓慢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用意不用力,以意带动。

大量的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有着良好的作用,能起到延年益寿和自我防身自卫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健身体育项目。

由于武术运动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的独特功效,是它具备了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健身运动,这也是武术运动区别与一般体育项目的明显特征。

它能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改善机体内在平衡,提高人体机能状态,延年益寿的功效。

[2]四、武术具有培养意志品质和修身养德的作用1、武术具有磨练意志品质的作用初学者要想练好武术,必须学好基本功,基本功练习枯燥无味,需要习练者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在基本功练习中,由于通常人们的正常生活身体的活动范围比较小,而武术运动对肢体的动作幅度要求较大,因此要想练好武术,必须先练好柔韧性,柔韧性练习对于女性来说可能较容易一些,对于多数男性练习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从小就没练过柔韧性的中老年男性练习者是最困难不过的,只有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来好柔韧性。

武术运动对习练者的每一个动作的质量要求都很高,一个基本功动作的练习可能一天就练成百上千变,这个动作可能需要练几年才能练好,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因此武术运动需要习练者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通过武术的练习,能够培养习武者勇敢顽强,勤奋刻苦的意志品质。

2、武术修身养德的作用传统武术重视习练者的武德的培养,自古就有未练武先修德的传统,武德伴随着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

武德能够培养练武者自强不息的精神,习武者经过长期的武术锻炼,克服了武术基本功中各种困难,练就了强壮的身体,更磨练出坚韧不拔意志品质。

通过武德的修养培养出尊师重道﹑对人友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优秀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扬。

通过武术锻炼不仅使习练者的身体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还能培养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从而达到修身养德的教育功能。

3、增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3]。

习武者有着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国人把自己的国家叫做伟大的祖国,这都是爱国爱家的情感体现。

习武者都有保家卫国的情节,当本民族受到为难的时候,习武者就会保家卫国,维护祖国的利益。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爱国英雄人士,他们有很多都是习武出身,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平付出了武术的汗血。

习武者的这种精忠报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具体表现,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民族发展的团结力量。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运动在其传承和发展中与中国传统武术紧密相连。

武术教学中的武德价值在习武者的终身都有所体现,体现出武术文化的和谐特征,这是中国武术文化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

传统武术中的”崇德”能够激发当今人们”厚德载物”的情操。

习武中所表现的武德要求习武者具备手德、口德、公德。

手德是指习武者在武术比赛和突发事件中表现出的不伤害人,通过擒拿等方法制服对手。

口德是指不用语言伤害他人的行为表现。

习武者的公德是指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能够遵守公共道德行为规范,不做扰乱公共秩序的事情,同时能够尽自己最大所能维护社会秩序。

现代竞技体育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有不少运动员通过使用兴奋剂,甚至通过暴力和内幕交易的方式取得自身物质利益,这样会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武术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有损竞技比赛中的公平竞争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