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五”规划(茶叶)

“十二五”规划(茶叶)

目录前言 (2)第一章总论 (3)第二章务川县茶产业历史与现状 (4)第一节概况与现状 (4)第二节自然气候特点 (6)第三节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三章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规划目标 (8)第四章产业发展重点 (9)第一节筛选引进无性系茶树良种及良种苗木繁育推广 (9)第二节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10)第三节茶叶加工体系建设及生产标准化、规范化 (13)第四节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 (15)第五节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和完善内外销网络 (17)第六节建立茶叶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21)第五章保障措施 (23)第一节组织保障 (23)第二节体制保障 (23)第三节科技保障 (24)第四节人才保障 (24)第五节资金保障 (25)第六章投资计划及效益分析 (25)第一节投资概算 (25)第二节效益分析 (26)第三节资金筹措 (27)前言根据党的“十七大”和《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文件相关精神,以及制订产业规划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规划的目的是:统筹兼顾,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做大做强,使茶产业成为务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

茶树原产于川、滇、黔毗邻山区,这是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贵州也是茶界所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之一。

黔茶有着悠久的栽培、加工传统,历史上久负盛名。

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茶之出黔中,生思州(即今贵州务川等)、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

东晋《华阳国志》、北宋《太平寰宇记》、明代《事物绀珠》、清朝《贵州通志》等文献对黔茶的称道之词又屡屡见诸相关文献。

宋代文学家、大书法家黄庭坚也写道:“今往黔州,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八香六饼”“味殊厚”。

明朝贵州的贡茶数量居全国第二。

乾隆五十五年“贵定雪芽”被钦定为贡茶。

“都匀毛尖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1982年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与国酒茅台比肩飘香。

茶产业作为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曾经对贵州经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很早以前,茶叶就是贵州一些百姓的衣食来源,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就有贵定苗民因天灾茶叶无收,要求免贡免税的碑文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茶叶曾是我省仅次于烤烟、油菜的第三大经济作物,扮演过贵州出口创汇大宗产品的重要角色。

在这一时期内,国营茶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一路攀升,新产品得到大规模开发,最多时每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以上,产品飘洋过海,远销欧洲、非洲。

第一章总论从产业发展战略来看,我国农业是为8亿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最重要的产业,也是为城镇居民供应食物、为加工业提供原料的一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多年来,传统出口农产品存在着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管理体制不适应以及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等问题日显突出,茶叶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亦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贵州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茶区之一,古夜郎的苗、布衣、仡佬等民族把茶视为“干劲汤”、“长生不老之妙药”。

长期以来,这里生产的“都匀毛尖”、“遵义毛风”、“湄江翠片”等成了茶叶故乡人民献给人类的座上佳茗,不仅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各项食品大奖,还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

贵州遵义作为全国乃至世界较大的茶叶市场、“西部茶海”,蜚声海内外,茶叶作为本地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亦无庸置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茶业市场由于亚非发展中国家大量低成本红茶的冲击和东欧市场的萎缩,导致国内红茶出口量锐减,红茶生产较长期处于低谷徘徊。

与此同时,对人体健康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类绿茶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加之其它名优茶、乌龙茶、普洱茶和各类茶食品、医药保健品的不断涌现,不仅使茶叶市场更加多元化,而且大大拓宽了茶叶综合利用的生产途径和市场领域,茶叶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最具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

为了充分发挥务川茶叶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茶业产业化发展,提升茶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打造务川茶产业知名品牌,为茶区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实际贡献,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章务川县茶产业历史与现状第一节概况与现状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西起东经107°30′,东迄东经108°13′,南自北纬28°11′,北至北纬29°05′,东连德江、沿河,南接凤冈,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两县交界,总面积2777平方公里。

全县辖10镇5乡113个行政村(居),总人口43.53万人,境内共生活着25个民族,其中以仡佬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5%。

务川历史悠久,建县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因盛产丹砂而获得“丹砂古县”之誉称,古烽火台、汉墓群、悬棺、申佑祠、东升塔、罗峰书院、文昌阁等文物古迹见证着务川灿烂而辉煌的民族文化。

县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貌结构形式和种类多样。

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均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

构造形态一般以宽阔背斜与紧凑向斜相间组成箱状构造,背斜核部多由寒武系地层组成,除泥盆、石炭、侏罗、白垩系地层缺失外,其它地层均有分布。

地面起伏大,由西北、东南分别向中部洪渡河谷降低,海拔一般在650~1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浞水镇的笋子盖1743米,最低点是大坪区红丝乡洪渡河出口处——两河口325.3米,相对高差1417.7米。

地貌虽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但由西向东有明显差异。

西北部是由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组成的向斜高台地,群众称之为“高山平原”,海拔1200~1667米;由高台地向东至洪渡河,是由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灰岩组成的宽背斜,发育一带岩溶中山,海拔800米~1200米;中部由县城至丰乐发育一带向斜低山、丘陵、河谷,海拔460米~800米;东南部的丰乐河(洪渡河上游)以东,是由寒武系的白云岩组成的背斜中山,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山脉走向成北北东向,最高峰—羊角脑,海拔1544米。

务川历史上是一个古老的产茶区,在陆羽的《茶经》中即有关务川茶叶记载,《太平寰宇记》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土贡”的描述,黄庭坚在《煎茶赋》有“都濡高株”茶的记载,而张谦德的《茶经》及清代刘源长的《茶史》里都有“黔阳之都濡高枝”茶的说法,说明当时务川茶叶已经有名。

《贵州通志》和《续黔书》均载有“茶出婺川者,名高树茶”。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记载,1940年9月由中农所湄潭实验茶场叶知水在务川县老鹰山崖上调查发现十余棵高6米,干粗20厘米的野生乔木大叶茶;1941年秋由该场李联标作了湄潭、凤冈、德江、务川等黔北四县的茶树品种调查,在务川也发现了一棵高7米、叶长13.6厘米,叶宽7-8厘米的野生乔木大茶树。

近代研究务川大树茶为山茶科山茶属秃房茶系(Camellia gymnogyna Wuchuan),这也证实务川是一老茶区。

但随着时代推移,务川茶业逐步衰退。

到2006年,务川茶园主要是黄都还有200亩左右,大多数都是地边茶,没有加工厂。

2007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新一轮茶叶开发,当年种植3136.99亩,2008年种植24509.09亩,2009年种植36000亩,合计63646.08亩(2010年计划发展新植茶园2.5万亩,则“十一五”已建茶园近9万亩,离10万亩规划相差1万亩)。

目前有贵州仡香茶业公司、高源春茶业有限公司进行茶叶产业化开发。

第二节自然气候特点位于黔北凹陷东侧的务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

由于地面起伏大,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和小气候特点都十分明显。

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地区为中亚热带;海拔在900~1100米的地区,具有北亚热带特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则具有某些南温带特色。

县城(县气象站)海拔660米,年均温15.5℃,年≥10℃积温4660.0℃,无霜期287天,年均降雨量1270毫米,年日照时数1001.5小时。

黄壤土类是县内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和微酸性反应,该类土总面积为1823992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5.5%,其中旱作土353218亩,占全县旱作土面积的55.6%,自然土1470704亩,占全县自然土面积的47.05%,而自然土在土壤酸碱度测定中其pH值最高6.8,最低4.6,处于4.5~6.5这一理想pH值范围的占测定面积的79.7%。

黄壤有机质23.60g/kg,速效氮43.66mg/kg,速效磷12.88mg/ kg,速效钾150.33 mg/kg。

毫无疑问,对照茶树气候区划指标,务川具有良好的宜茶生态气候资源。

此外,务川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48.17%,有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银杏6000多株。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万千瓦,可开发量36万千瓦。

境内三级油路纵贯南北,横跨东西。

北通重庆,可接长江,距重庆245公里;南出74公里接326国道,至遵义190公里,贵阳348公里;东达铜仁,进入湘鄂;西到正安、道真,出重庆。

全县通车里程已达2000公里。

规划中的黔北高速、务川至正安高速公路建成后,务川交通将更加便捷。

显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务川,茶产业的开发前景广阔。

第三节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起步阶段,认识不统一务川茶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茶产业的没有统一的认识。

务川是新发展茶区,各级干部对务川的气候、土壤资源的适应状况和产品市场前景不甚了解,种植基地茶农对茶园种植、管理陌生,所以对茶产业发展的认识还难于统一。

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缺位从全国茶产业发展的经验看,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打造知名品牌,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建立现代企业体制,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我县由于是新发展区域,2008年12月才组建了第一个茶叶企业,还为形成真正的龙头。

同样,也还没有茶叶品牌,更无知名品牌。

三、人才缺乏人才匮乏是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共通性的问题。

贵州茶叶内在品质一流,但由于人才缺乏,茶叶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而我县是新发展茶区,专业人才少,并且长期未从事茶业行业工作,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第三章“十二五”规划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第一节指导思想务川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挥优势、优化布局、整合资源、绿色生产、优质加工、打造品牌、富民强县,使茶产业成为茶农增收致富、促进务川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