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作业一.词语解释1.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扁鹊传)厉:同“砺”,磨三阳五会:三阳五会之穴2.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
(扁鹊传)圣人:身居高位的人蚤:通“早”,尽早3.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
(华佗传)沾濡:浸湿(衣衫)因:接着4.以恤我赤子,诚副予望也。
(医话四则三)赤子:百姓(或人民)副:相称(或符合)5.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的得而罪也。
(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实:使动用法,使、、、、、、实罪:谴责,怪罪6.所以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凭藉耳。
(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该:包括庶几:希望7.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养生论)记籍:古代书籍较:明白,明显8.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
(养生论)畎浍:田间水沟尾闾: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9.戚固寒士,余以不便明言,特赠二金,惟令安养,时已秋半。
(医话四则二、对山医话)寒士:贫穷人家二金:白银二两10.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
(《温病条辨》叙)然:正确相与:11.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
(《温病条辨》叙)抗志:树立高尚的志向师:名词作动词,意指效法12.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伤寒论》序)重器:宝贵的器物,比喻身体恣:听凭,任凭13.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伤寒论》序)素:时间副词,本来向:过去,先前14.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患:忧虑愚:使动用法,使、、、、、、愚昧15.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
(大医精诚)差:病愈戴面:仰着面。
面部朝天如戴头上,形容骄傲的样子二.今译题1.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译文:君主效仿天地之道,治理国家,促成国泰民安的局面并长久保持,以佑护百姓。
2.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文:使医生们不出差错,学医者全都明白,最高明的医理流传不断,美好的消息连连相传。
3.吾愿读吾书者。
取是方而圆用之。
斯真为得方之解也已。
(《医方集解》序)译文:我希望阅读我这本书的人,选取有价值的医方并灵活运用它,这才是真正掌握了医方的奥妙。
4.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
译文:菊花的嫩苗可以做蔬菜、叶可以泡水喝、花可以做药饵食用,根可以入药。
可以用布袋装起来做枕头,可以酿成酒饮用。
5.渠犹泄泄,未之遽信。
曾不移时,辄汗流如洗译文:他仍然怠慢,不立即相信我说的话。
竟然不到一个时辰,就6.翌日天甫明,来视予脉,煮小承气汤饮予。
译文:第二天天刚亮,他(朱彦修)就来为我诊脉,煎小承气汤给我服下。
7.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
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译文:别的医生拘泥固执地死守古法古方,而他(朱氏)就灵活变通运用,但最后与经典吻合。
当时学医的人全都象声音相随,形影相依那样师从他,丹溪翁教导他们辛勤不倦,忘记疲劳。
8.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
(元气存亡论)译文:就好比把柴火放在火中,开始然手的时候火苗还很微弱,时间长了火苗就猛烈了,柴火快烧完了,那火也就熄灭了。
9安得主人、病人一一精医察理,而不为簧鼓动摇哉?(医案六则四)译文:怎么要求病家主人、病人个个都精通医道,明察事理,而不被庸医动听的诱言所迷惑呢?10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温病条辨》叙)译文:赞同我或者怪罪我,完全听凭当代医学家的评议,难道不好吗?11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扁鹊传)译文:(扁鹊)您用天上降下的露水来服用这种药物,三十天就会洞察异物了。
12.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伤寒论》序)译文: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
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13.执两端者,冀自然之天功;废四诊者,犹瞑行之瞎马。
(病家两要说)译文:模凌两可的人,企图自然侥幸取效,废弃四诊的医生,犹如夜晚行走的瞎马。
14.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华佗传)译文:于是(华佗)接受他(太守)很多财物却不加以治疗,不久,又将病人撇弃而离开,留下一封信骂病人。
15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医方解集》序)译文:蓍草的属性圆而能通神达变,卦象的属性方能卜知未来。
16果何者而为之原欤?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驮?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
(诸家得失策)译文:难道在它们中间也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和取舍之别吗?诸位生员(念书的人)都是凭这些著作而成为学有专长的著名医家的,请详细谈谈这个问题。
17否则,在造化不能为天地立心,而化工以之而息;在夫人不能为生民立命,而何以臻寿考无疆之休哉?(诸家得失策)译文:否则,在自然方面,就不能为天地树立准则,因而大自然化育万物的工作就会停息,在人这方面,不能为百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怎么能达到永远长寿的美好境域呢?18. 又六气凡见下承之气,方制即宜少变。
如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则苦温之属宜减,恐其以火济火也。
译文:另外,六气中凡是见到气候有承制之气的,制方的法度就因该稍有变化。
比如金位之后又火气承制,则苦温之类的药应减少,恐怕以火助火。
19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扁鹊传)译文:假使有见识的人能预先知道尚未显露症状的疾病,让高明的医生及早进行治疗,那么病就可以治好,身体就可以存活了。
20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传)译文:因此,古代长寿的人。
创造了导引之类的体育锻炼方法,象熊一样悬挂树枝,象鸱鸟一样左顾右盼,伸展腰体,,活动各个关节,用来求得长寿。
三.标点题1.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2.有一言而可以该医之旨者,其惟发表攻里乎?虽千枝万派,不过在表在里而已矣。
欲攻其里者,宜以寒为主;欲发其表者,宜以热为主。
虽千万世,不可易也。
《内经》言之详矣!今人多错解其旨,故重为之笺。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此寒热二字,谓六气中司气之寒热。
司气用寒时,用药者不可以寒药;司气用热时,用药者不可以热药,此常理也。
惟攻里发表则反之。
3.子华子居于苓塞,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
子华子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腑脏之伏也,血气之留也,空窾之塞也,关鬲之碍也,意其所未然也,意其所将然也。
察于四然者而谨训于理,夫是之谓医,以其所有余也而养其所乏也,以其所益多也而养其所损也,反其所养则益者弥损矣,反其所养则有余者弥乏矣。
察于二反者而加疏瀹焉,夫是之谓药。
故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
北宫意曰:正惟是世俗之医所不能为也。
虽然,意闻之也有所资于意,不如无意之为愈也;有所待于养,不如无养之为愈也。
敢问人有精神也,其升降上下,与昼夜相通也,与天地相灌注也,其为种凡有几?子华子曰:意,善哉而之问也。
触类以演之,进乎此,则与知道者谋矣。
吾次其所以学也而择取之矣。
夫天降一气,则吾气随之,寄备于阴阳,合气而成体,故有太阳有少阳有太阴有少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阳中之阳者火是也,阴中之阴者水是也,阳中之阴者木是也,阴中之阳者金是也,土居二气之中间以治四维,在阴而阴,在阳而阳,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
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
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
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
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
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
是故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
人亦如之。
血气和合,荣卫流畅,五藏成就,神气舍心。
魂气毕具,然后成人。
是故五藏六腑各有神主,精禀于金火,气谐于水木,精气之合,是生十物,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是也。
生之所自谓之精,两精相薄谓之神,随神往反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所以格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志之所造谓之思,思而有所顾慕谓之虑,虑而有所决释谓之智。
夫于智,十累之上也,至于智则知所以持矣,知所以持则知所以养矣。
荣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杀津液布汤,故能久长而不弊。
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
是以精止则滞,神惛则伏,魂拘则沉,魄散则耗,心忮则惑,志郁则陷,意营则罔,思涩则殆,虑殚则蒙,智碍则愚。
故所谓持者,持此者也。
所谓养者,养此者也。
意,善哉而之问也。
触类以演之,进乎此,则与知道者谋矣。
4.然病在阴,毋犯其阳,病在于阳,毋犯其阴,犯之者是谓诛伐无过。
病之热也,当察其源,火果实也,苦寒、咸寒以拆之,若其虚也,甘寒、酸寒以摄之。
病之寒也,亦察其源,寒从外也,辛热、辛温以散之;动于内也,甘温以益之,辛热、辛温以佐之。
《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曰满而不能实。
是有补而无泻者,此其常也。
脏偶受邪,则泄其邪,邪尽即止,是泻其邪,非泻脏也。
脏不受邪,毋轻犯也。
世谓肝无补法,知其谬也。
六腑者,传导化物糟粕者也,故曰实而不能满,邪客之而为病,乃可攻也,中病乃已,毋尽剂也。
病在于经,则治其经,病流于络,则及其络,经直络横,相维辅也。
病从气分,则治其气,虚者温之,实者调之。
病从血分,则治其血,虚则补肝补脾,而心实则为热为瘀,热者清之,瘀者行之。
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
因证互异,宜精别之。
病在于表,毋攻其里;病在于里,毋虚其表。
邪之所在,攻必从之,受邪为本,现症为标,五虚为本,五邪为标。
如腹胀由于湿者,其来必速当利水除湿,则胀自止,是标急于本也,当先治其标。
若因脾虚渐成胀满,夜剧昼静,病属于阴,当补脾阴,夜静昼剧,病属于阳,当益脾气,是病从本生,本急于标也,当先治其本。
举二为例,余可类推矣。
病属于虚,宜治以缓,虚者精气夺也。
若属沉痼,亦必从缓。
治虚无速法,亦无巧法,盖病已沉痼,凡欲施治,宜有次第,如家贫年久,室内空虚,非旦夕间事也。
病属于实,宜治以急,实者邪气胜也,邪不速逐,则为害滋蔓,故治实无迟法,亦有巧法,如寇盗在家。
宜开门急逐即安,此病机缓急一定之法也。
5.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每午将入门大字,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一字不遗,若出诸口。
如欲专小科,则亦不可不读大科;欲专外科,亦不可不读内科。
盖因此识彼则有之,未有通于彼而塞于此者。
惟经涉浅深生熟,故有分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