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光:在垂直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各个方向都有等幅的光振动。
偏振光:在垂直光波传播方向的某一固定方向上振动的光波
偏振面:偏振光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所构成的平面
偏光化作用:反射、折射、双折射、选择吸收
光性均质体:光学性质各个方向相同
双折射:波入射非均质体,除特殊方向以外,会改变其振动特点,分解成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传播速度不同,折射率不等的两条偏振光,这种现象就称为双折射
双折射率:两条偏光折射率值之差
常光:两条偏光之一振动方向垂直Z(光)轴
光轴:光在非均质体中某一个或两个特殊方向传播时,不发生双折射,这种特殊的方向,就称为光轴。
光率体:表示光波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的振动方向与相应折射率值之间关系的光学立体图形(光性指示体)。
1. 高级晶族矿物和非晶质物质具有各向同性,属于光性均质体;中级晶族和低级晶族矿物具有各向异性,属于光性非均质体
2. 光波在非均质体中传播时,决定传播速度及相应折射率值大小的是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而不是传播方向
3. 中级晶族有一根光轴,称为一轴晶;低级晶有有两根光轴,称为二轴晶;高级晶族和非均质体有零根光轴。
二轴晶主轴:
4. 光性方位:光率体主轴与晶体结晶轴之间的关系;光率体在晶体中的位置。
色散:不同的单色光在同一介质中,表现的光学性质差异称为色散
5.折射率色散:介质的折射率值随着单色光波波长不同而发生改变的现象6. 折射率色散曲线:以光波的波长为横坐标,相应的折射率值为纵座标,作成的折射率值随光波波长而发生改变的曲线
7. 一轴晶光率体中,平行切面双折射率最大,垂直切面双折射率最小;二轴晶光率体中,平行切面双折射率最大,垂直切面双折射率最小
1、完整的岩石薄片是由:盖玻璃, 载玻璃和矿片组成,中间由加拿大树胶粘接。
2、标准厚度的光薄片,矿片的厚度为0.03mm。
3、某一偏光显微镜目镜标注为10×,物镜标注为4 ×,所观察物象放大的倍数为_40___倍。
4、中低倍物镜视域直径,一般使用透明三角板来测定。
⑴多色性: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导致矿片颜色发生改变的现象。
⑵吸收性: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矿片颜色深浅发生改变的现象。
⑴矿物的边缘:较黑暗的边缘,矿物的轮廓。
⑵贝克线:矿物边缘一条比较明亮的细线
贝克线的移动规律:提升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大的物质移动。
下降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小的物质移动
矿物糙面:矿物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现象
糙面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矿物折射率与加拿大树胶折射率的差值及矿片表面的磨光程度
突起是薄片中矿物颗粒看起来凸出或凹入的现象
闪突起:单偏光下,旋转载物台,矿物的突起发生改变的现象。
1、单偏光镜下研究矿片的光学性质,只使用_单__偏光镜。
2、解理缝可见临界角的大小取决于N矿物-N树胶。
3、矿物的形态和解理能否凭一个或数个切面做出判断?不能。
4、矿物颜色的深浅,取决于矿物对各色光吸收的总强度,强度大,颜色深;吸收的总强度取决于薄片中的矿物种类及薄片的厚度。
5、同一矿物,切面方向不同,多色性的明显程度不同。
平行光轴的切面多色性最明显;垂直光轴的切面不具多色性。
6、角闪石的多色性公式为:Ng=深绿,Nm=绿,Np=浅黄绿,其吸收性公式应为Ng>Nm>Np。
7、单偏光镜下所观察的突起是矿物折射率和加拿大折射率的综合反映。
8、贝克线的移动规律是:提升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大的物质移动。
下降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小的物质移动。
9. 矿物表面突起来的现象称为突起
提升显微镜镜筒,贝克线向矿物内移动时为正突起,贝克线向加拿大树胶移动时为负突起;浅蓝色细线在矿物一边,橙黄色细线在加拿大树脂一边为正突起;反之,浅蓝色细线在加拿大树胶一边,橙黄色细线在矿物一边为负突起。
同一矿物,切面方向不同,闪突起的明显程度不同。
平行的切面闪突起最明显;垂直的切面不具闪突起。
10、糙面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矿物折射率与加拿大树胶折射率的差值及矿片表面的磨光程度。
正交偏光镜
消光:矿物在正交偏光镜间呈现黑暗的现象
全消光:转动物台360°,矿片的消光现象不改变四次消光现象是非均质体的特征。
四次消光:矿物消光时, 矿片的光率体椭圆半径与上、下偏光的振动方向平行
消光位:非均质除垂直光轴以外的切片,在正交偏光镜间处于消光时的位置
正交偏光镜间观察矿片,当光源是单色光,光程差R= 2n*ג/2时,所产生的干涉结果是视域变黑暗;当R= (2n+1)*ג/2时,干涉结果是亮度增加一倍。
干涉结果主要取决于光程差,光程差公式为R=d(N1-N2)
影响光程差大小的因素有:1)矿片厚度2)矿物性质3)矿物切面方向
干涉色:正交偏光下用白光观察时,非均质体矿片呈现的各种颜色。
第一级序:暗灰—灰白—浅黄—橙—紫红
第二级序:蓝—蓝绿—绿—黄橙—紫红
第三级序:蓝绿—绿—黄—橙—红
每个级序的顶部均以紫红色或红色为标志;这种干涉色对光程差增减反应灵敏,称为灵视色
⏹
⏹1、橄榄石
单偏光镜:无色,正高突起,糙面显著,一组不完全解理,常具不规则裂纹;
正交偏光镜:干涉色位于Ⅱ级顶部至Ⅲ级底部,平行消光,延性可正可负,有时可见简单双晶。
⏹2、辉石
单偏光镜:薄片中无色或略带浅黄色,横断面一般为八边形(有时四边形),横断面上具有两组完全解理,夹角870,纵断面上只可见一组解理,正高突起,糙面显著;
正交偏光镜:干涉色位于Ⅰ级顶部到Ⅱ级底部,一般为正延性,横断面上对称消光,其余切面斜消光。
⏹3、角闪石
单偏光镜:薄片中常呈绿色或褐色,有较强的多色性和吸收性: Ng>Nm>Np,正中-高突起,横断面上可见两组解理,解理夹角为560;
正交偏光镜:最高干涉色位于Ⅱ级底部,干涉色易受本省颜色的干扰而不易辨别,横断面对称消光,斜切面斜消光,一般正延性。
⏹
⏹4、黑云母
单偏光镜:薄片中一般为褐色或黄褐色,多色性和吸收性极强:Ng=Nm>Np,Ng=Nm-深褐色、Np-浅黄色,吸收性公式:Ng(Nm)>Np,正中突起;
正交偏光镜:干涉色变化较大,最高可达Ⅳ级,干涉色易受本身颜色的影响,一般为正延性,平行消光。
⏹
⏹5、石英
单偏光镜: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较圆,表面光滑,无风化产物,正低突起,无解理;
正交偏光镜:干涉色一般为Ⅰ级灰白,基本不见双晶,柱状晶体正延性、平行消光。
⏹
⏹6、斜长石
单偏光镜:薄片中无色,常易蚀变使表面混浊呈浅灰色,低突起,可正(酸性)可负(中、基性),可见解理;
正交偏光镜:干涉色一般为Ⅰ级灰白,双晶发育,常见钠长石聚片双晶。
⏹7、方解石
单偏光镜: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常呈菱形,No为正中-高突起、Ne为负低突起,闪突起十分显著,色散很强,具有菱形解理;
正交偏光镜:高级白干涉色,沿解理方向对称消光,负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