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掌握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从而理解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 理解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过程与方法
• 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哲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搜集哲理故事,体会其中的哲学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感悟和思想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
• 哲学的本义
三、教学难点
• 哲学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2)哲学的智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结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探究活动1】课本第2页
●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立场和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不同。
——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人的看法也应该全面,看到“二重性”,即全面地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探究活动2】课本第3页
●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探究活动3】课本第4页(上)
●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活动4】课本第4页(下)
●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知识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四、教后感
——一般人都有过。
“思考”、“追问”、“反思”是哲学思维的特点,它对哲学思考和智慧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哲学,同时感受到思考使人聪明有智慧。
——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它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的火花。
其积极的启示是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这是一般的 / 创造性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它们与人的世界观、哲学素养有着密切关系。
——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愿望和积极性。
——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即哲学具有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
——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识记哲学和世界观的含义
• 理解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 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的表现,分析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 用具体事例分析哲学与具体知识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哲学、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我们提高哲学修养、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主动性• 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
• 哲学的含义
•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三、教学难点
•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比较:世界观 / 哲学
3、什么是方法论?
比较:世界观 / 方法论
4、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探究活动1】课本第5页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活动2】课本第6页(上)
●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
●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知识的内容
区别:
联系:
【探究活动3】课本第6页(下)
●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活动4】课本第7页
●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探究活动5】课本第8页
●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吗?
●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