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操作规程-生命体征测量法(一)体温测量
1.目的
测量并记录病人体温。
2.用物
体温计、带秒表的表、笔、记录本。
3.操作要点
①根据病情选择测温部位;②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高度是否在35℃以下;③口腔测温口表水银端置于病人舌下部位,闭口3分钟,取出;④直肠测温: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插入肛门3~4cm,3分钟取出;⑤腋下测温: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10分钟取出;⑥视体温计读数,记录;⑦将水银柱高度甩至35℃以下,放回消毒液容器中。
4.注意事项
①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者,不可于口腔测温。
极度消瘦的病人,不适用腋下测温。
②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及某些心脏病病人(刺激肛门后,迷走神经兴奋,会引起心律不齐)不可由直肠测温。
坐浴或灌肠需待完毕后30分钟,方可测直肠温度。
③进食,抽烟,面颊部做热、冷敷者,应推迟30分钟后,方可测口腔温度。
沐浴后需待20分钟再测腋下温度。
④发现
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重复测温。
⑤为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病人测温时,护士须守候在旁或用手托扶体温计以免发生意外。
⑥甩表时用腕部力量,不可碰及其他物品,以防碰碎。
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⑦如病人不慎咬碎体温计时,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病情允许者可服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促使汞排泄。
⑧肛表、腋表、口表应分别进行清洁消毒。
(二)脉搏测量
1.目的
计数每分钟的脉率,评价脉搏性质,了解心脏功能及周围血管情况。
2.用物
有秒针的表、记录本和笔。
3.操作要点
以示指、中指、环指的指端,用适中的压力按于桡动脉表面,计数0.5分钟;计数两次。
做记录。
4.注意事项
①诊脉前使病人安静,如有剧烈活动,先休息20分钟后再测;
②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易与病人的脉搏相混淆;③对心脏病病人应测脉1分钟,对有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人同时分测脉搏
与心率1分钟,以分数式记录为心率/脉率;④除桡动脉以外,可测颞动脉、肱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等;⑤为偏瘫病人测脉,应选择健侧肢体。
(三)呼吸测量
1.目的
了解病人的呼吸情况,计算呼吸频率。
2.用物
有秒针的表、记录本、笔。
3.操作要点
观察病人胸部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危重病人呼吸不易被观察时,用少许棉絮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计数1分钟。
4.注意事项
①测量呼吸前,使病人安静,如有剧烈活动,应先休息20分钟;
②测量时不能与病人讲话,呼吸不规则的病人及婴儿应测1分钟。
(四)血压测量
1.目的
测量血压值,了解生命体征动态变化。
2.用物
血压计、听诊器。
3.操作要点
(1)上肢血压测量法:
①病人取坐位或卧位,使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露出手臂。
②放平血压计,驱尽袖带内空气并平整地缠于上臂,使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放开水银槽开关。
③戴好听诊器,将听诊器头放在肱动脉搏动最强处并固定。
向袖带内打气,至脉搏声消失,再加压使压力升高2~4kPa,放气,使汞柱缓慢下降。
④当从听诊器上听到第一次搏动时,汞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继续放气,到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汞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⑤取下袖带,排尽空气,倾斜45°关闭水银槽开关。
整理单位,正确记录血压值。
(2)下肢血压测量法:
①方法与上肢测量法同;②病人取俯卧位或仰卧屈膝位;③袖带缠于大腿,下缘距腘窝3~5cm,收缩压比肱动脉收缩压高2~5kPa;
④记录时注明为下肢血压。
4.注意事项
①对需要长期密切观察的病人应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观察血压。
②充气不可过猛、过高,防止水银外溢;放气不可过快,以减少读值误差。
③当搏动听不清或血压异常时,应分析排除外界因素;需重复测量时,应将袖带内气体驱尽,汞柱降至零点,稍等
片刻后再测量。
④偏瘫病人测健肢。
⑤舒张压变音和消失音相差较远时,应同时记录两个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