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管理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医院管理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医院管理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

目的是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水肿、脑膜刺激症状,还可起到调节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2、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像。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

患者手术或检查返回时,第一时间检查引流管,与医师配合打开并调整引流管位置。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

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在进行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

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入。

5、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在更换引流袋、监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等时,按照无菌原则进行。

每日定时倾倒引流液,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消毒。

倾倒引流液
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二)病情观察
1、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2、引流管高度引流管过高可引起引流不畅,不能降低颅内压, 过低可造成引流过速,引起颅内压过低,易导致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

(1)脑室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即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 7〜2. 0kPa,儿童0.5〜
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2)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很细,每分钟引流量较少。

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袋应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

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cm 为宜,一般控制在40〜350ml/d。

3、调节引流速度,控制引流液的量。

(1)协助医师严格控制流速,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若患者出现低颅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应抬高引流管位置或暂时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

脑脊液每日引流量不应超过500ml。

蛛网膜下腔引流时,严格控制流速W10滴/分,一般以2〜5滴/分为宜。

(2)防止气颅:如引流过多过快,可造成颅内压低,空气易从创口及引流管吸入,此时要立即夹闭引流管或抬高引流袋,补充适当的平衡液,使颅内压恢复。

4、观察引流物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1〜2
日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淡血性。

如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 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并出现血压波动,则提示有脑室出血,出血量过多时应急诊手术止血。

(三)拨管时注意事项
拔管前,医师一般先试行夹管24〜48小时,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颅内压是否升高,如无异常,则可拔除引流管。

拔管后除仍需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应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

拔管后置管部位有脑脊液溢出,缝合1针加压包扎,严格卧床。

1、蛛网膜下腔持续外引流中,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V50ml∕d,应协助医师及时拔除引流管。

2、脑室引流一般术后3〜4天,脑水肿期将过,颅内压已逐渐降低,应协助医师及早拔除引流管,最长不超过7天。

3、瘤腔引流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一般术后48小时内拔管。

4、硬膜外引流量要视术中缝合硬膜情况而定,当引流量小于50ml, 术后1〜2天可协助医师拔除硬膜外负压引流管。

三、主要护理问题
(一)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与手术有关。

(二)疼痛与手术有关。

(三)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与卧床有关。

(四)躯体移动障碍与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五)知识缺乏与不了解引流管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