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十九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观。
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发现班内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差。
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三、教学内容本学期教学章节的内容: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
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
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继续做好培优工作,并做好配套工作。
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教学措施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继续坚持课改,开展分层教学,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教学进度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课题:从实际问题到方程课时编号NO: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列方程解应用题: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
“三年”。
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1(45+x ) (2)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
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 =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 的值很大。
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 -3(x+2)=6+x (x =3,x =-4)(2)2y(y -1)=3 (y =-1,y = 2)(3)5(x -1)(x -2)=0 (x =0,x =1,x =2)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教学反思】6.2解一元一次方程课题:方程的简单变形课时编号NO: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年 月 日1.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目的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 =a 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用x 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6.2.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让同学们看图6.2.2。
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 =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 =2x+2两边都减去2x ,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 呢?由图6.2.1和6.2.2可归结为;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1)x -5=7 (2)4x =3x -4解:(1) 两边都加上5,得x =7+5 即 x =12(2) 两边都减去3x ,得x =3x -4-3x 即 x =-4请同学们分别将x =7+5与原方程x -5=7;x =3x -4-3与原方程4x =3x -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
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1)-5x =2 (2) 23x =31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a 的形式。
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7页,练习四、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教学反思】2、解一元一次方程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课时编号NO: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年 月 日教学目的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解下列方程:(1)5x-2=8 (2)5+2x=4x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