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及对策【精品范文】

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及对策【精品范文】

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及对策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及对策遂宁市船山区卫生局唐清泉看病难在我区农村依然存在,尤以原市托管划回乡镇为甚;看病贵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分析农民看病难、找出百姓看病贵形成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从根本上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当务之急。

一、基本情况(不含城区市管医疗机构)医疗机构。

全区现有各类注册医疗机构304户、开设病床528张,其中城区医院机构2家、病床263张;中心卫生院4个、病床160张;乡镇卫生院7个、病床105张;村卫生室274个,个体私营医疗机构17家。

医务人员。

全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05人,其中区级卫生人员492人,中心卫生院有223人,乡镇卫生院73人,村卫生室298人,私营医疗机构19人;有大专及以上学历488人,中专学历469,中专以下学历148人;有高称26人,中称465人,初称534人,无职称80人;有执业医师327人,执业助理医师60人,注册护士113人,医技人员101人,公共卫生人员168人,村卫生人员298人,其他人员13人。

基础设施设备。

全区医疗机构占地面积32879m2,其中建筑面积24270.97m2,有危房8699m2;有医疗设备总额1366.35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16台(件)、1260万元。

二、成因分析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按《四川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我区医疗机构应有病床1224张、建筑面积42840m2、医疗设备总额1836万元、执业医师1020人,执业注册护士544人,而实际仅占标准的43%、57%、74%、32%、24%;我区占有全市卫生资源总量的1/3,但90%集中在城区,占全区人口50%的农民仅占有不及总量的10%,且95%的优质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充分表明了我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原市中区8个中心卫生院中最差的一个桂花留给了船山,我区中心卫生院总量是安居的12.5%;农民基本的医疗服务在农村得不到及时满足,小病拖,大病抗,抗不下去就只好长途跋涉,进城就医。

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乡镇卫生院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城区大医院由于看小病、看常见病而致人满为患,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及等候时间长的原因。

2004年,市城区卫生管理事权调整后,永兴和南强两个中心卫生院划入船山管理,永兴中心卫生院实力也与桂花不相上下;仁里中心卫生院仅是为了向上争取项目,勉强称其为中心卫生院,实质只能是一个乡镇卫生院。

4中心卫生院之和的实力也不及安居区栏江中心卫生院。

在中心卫生院之间以及乡镇卫生院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南强虽称为中心卫生院,但自90年代开始就是分散经营和分组承包,作为中心卫生院早已名存实亡,如今也主要是负责辖区内的大卫生工作。

2、卫生投入不足且欠帐太多太久卫生行业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承担着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医疗救护等,近年的非典、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的防治,这些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但自1998年乡镇卫生院下放乡办乡管后,由于乡镇政府不熟业务,且本身财力紧张匮乏,结果是既管不好,也管不了,对卫生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即使预算拨付的有限资金也很难到位,且年年下降,特别是在2003年实行管理体制交接期间,乡镇卫生事业费基本为零,乡镇卫生院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截止2003年,11个乡镇卫生院累计欠拨卫生事业费达40万元。

而今,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卫生经费不断增加,但纵横向比,卫生投入仍很薄弱,以2004年为例,全国人均卫生事业费12元,全省人平8元,船山人平5.6元,不及全国人平的一半。

看病贵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基础是农民看病完全靠自费,医院收入的90%以上直接来自病人,在目前的卫生经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0%,只要医院还要向病人赚取维持运转的费用,看病贵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3、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区虽有304家注册医疗机构,也有三级基本医疗体系,但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在原市托管的三区农村中还有35个村无卫生室。

在7个乡镇卫生院中,有在职工32人,平均不足5人,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除永兴、桂花、仁里外的8个(占73%)乡镇卫生院达不到设置6个临床科室、5个辅助科室和药房的标准及人员数量;4、卫生材料价格虚高,药品降价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在城内大医院药品虽然实行了招标或跟标,但由于定价机制不合理,厂商仍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除了拆扣,还有回扣。

一些药品政府提出降价后,很多厂家换个新名字、新包装打入市场,就把老药淘汰,每推新药一次就涨价一次,实际就是新瓶装旧酒,同时药品企业聘请药商与医生之间进行黑市场交易,促销商无所不用其极,无孔不入,而且操作隐蔽,难以发现。

他们利用网上招标的价格空间,绕过管理层,直接把药品及开单提成交给医生。

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在我区现阶段还未实行招标采购。

5、农民缺乏基本健康保障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职工都已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但在农村还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

在蓬溪、射洪都已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安居、大英也在积极准备阶段,船山因农村人口不及70%,达不到试点县要求,只有等到全市最后才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阶段只能靠医疗救助,农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一时还得不到提高。

6、农村卫生人才断层、匮乏且流失严重在我区卫生人员中,就年龄看,在职与退休人员为2.12:1,在7个乡镇卫生院30岁以下仅6人,40岁以上占54%;就学历看,大学为0,大专仅6人,中专占81%;就职称看,高称为0,中称4人,其余为初称;就资格看,11个乡镇卫生院具有执业医师56人,助理医师41人,有1个乡镇卫生院无1名执业医师,3个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助理医师,仅有2个乡镇卫生院无不具备资格人员执业;7个乡镇卫生院仅有3名注册护士。

大多数职工是师承接班人员,人员老化和人才断层严重。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之卫生行业不景气,有门路的想方设法上调或调离卫生行业,一时走不了的干脆就脱离医院,如南强中心卫生院有在职工40人,上班职工7人,在外从医24人,从事其他行业9人;仁里中心卫生院有在职工32人,在班23人,在外从医8人,从事其他行业1人;仅去年一年,计生部门从我区基层医院就调走4名业务骨干。

7、国家政策调整和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由于财政投入少,医院在购置设备、修缮房屋、改善环境、培养人才、扩大宣传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又不买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

推行规范操作和实行“举证倒置”后,必然让患者支付更多的检查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按照固定规范的流程进行,所有诊疗步骤一步不能少,医疗成本自然就增加了;医生为了适应医疗事故处理中“举证倒置”规定,不得不要求患者做更多的无关检查,更进一步加重了看病贵。

8、医疗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看病贵在城区,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收入约占42%;在农村,药品收入所占比例更高,以药养医现象更加突出,而财政拨款占10%左右。

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

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产生强烈的逐利冲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企业化管理运营,因此,不计开单提成、不计劳动量大小和贡献又怎能核算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又怎么能拉开分配档次?9、医疗卫生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成本行业,医疗卫生费用在一定幅度内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诊治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医学研究的过程,具有探索性。

对人体的研究,对疾病的治疗,无疑是高风险状态下的高科技行为。

在医疗活动中,花了很多钱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一是由于群众对此缺乏认识,很容易因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产生或夸大“看病难、看病贵”的情绪。

医学科技在发展,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和新材料在不断运用,解决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医院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医疗卫生费用上涨是医学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二是以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医疗费用是全额报销,现在医改后要自己掏钱了,看病贵更成为社会热点。

为使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权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解决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特提出以下以点建议。

三、建议及对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结合我们船山实际,发展思路应当是:稳步发展城区医疗机构,重点建设农村卫生院,大力发展村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度发展营利性医疗机构。

充分依托并整合利用市级优质卫生资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在资金项目上大做文章,在先进医疗设备上巧借外力,在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在服务质量上再上台阶,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差、设备简陋、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落后问题。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2006年,已向上级申报了3个中心卫生院、6个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建设资金594万元,申报7个农村卫生建设项目,建设资金210万元,均已上报省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只待最后审批。

在原市管三园区要积极创建条件,力争在无村卫生室的村全部新建至少1个村卫生室,实现全区村卫生室100%全覆盖,完善网底建设;规范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每年每乡镇新建甲级村卫生室1个。

基本建成以城区医疗机构为中心,中心卫生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网底,个体医疗私营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广大农村,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通过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试点,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

年内完成高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顺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待南强、仁里两个中心卫生院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构建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城市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3、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对药品、医疗服务的价格监管,规范医院、医生的医疗和用药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