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环境学案学习目标:①熟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种类及方法;②明确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且做且思QIEZUOQIESI例1[2014·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何晓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
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
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
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
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
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
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
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
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
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
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
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
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
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
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
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
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
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
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从第②段中的“远离现代文明”“古典”“唐宋格局”“五千年的大家族”“自然地洋溢着”等等语句可概括出古城“古奥”“有传统文化色彩”“历史丰厚”等特点。
本题要求分析古城环境的描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第②段中最后一句点出了哪怕是绱鞋掌钉的小皮匠也有古城人的恬静与自信,由此可以得出古城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环境依据这一要点。
技法探究JIFATANJIU概括环境特点“四步走”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即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例1]题干要求是“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属于社会环境。
第二步: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例1]已经明确了答案区域在第②段,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句“远离现代文明”“古奥”“唐宋格局”“明清街院”“五千年的大家族”等再现画面。
第三步: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通过上面的那些关键词句就可以看出这里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第四步:用术语,恰当概括答案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的特点。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吹稻浪徐晓佳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
娘咧嘴笑。
是哩,稻子熟哩,要收哩。
娘就打来电话:囝,回来吧,收稻哩。
我不情愿:快毕业了,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还回乡做苦力?又不能回绝——家里只娘一人。
只得收拾一番,踏上北归的火车。
到家。
前檐屋后找不见娘,却在田间稻浪里发现了。
娘朝我笑着说:来了好,来了好,穗沉得要断,正等人割哩。
可我心里满是忧虑:真要割稻?两亩多稻田,单靠两个人两把镰刀,割到猴年马月?急啥?娘站在田埂上说,这么些稻,还怕割不完?你爹在的时候,他一人就给收拾利索了哩。
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就是人来疯。
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
我可受不了——怎么叫人受得了?我说:娘,都啥年代了,现在全都机械化,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收稻,谁还脸朝黄土背朝天傻干?告诉你,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听我的,叫收割机,保管比爹快。
娘脸偏一边说:啥叫收割机?我和你爹咋没听说过?这开哪门子国际玩笑!人类都计划登陆火星了,娘竟说不知道什么是收割机!我四下张望,指着远处一台在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说:快看,就是那个,那就是收割机,一边朝前开,一边把稻脱粒装袋。
娘低头对稻田说:娘是啥也没见着哩,囝。
不抬眼去看,怎么看得见?我终于有点气恼,说:娘,你肯定舍不得那几十块收割费,别顽固了,都什么年代了,该偷懒就偷懒,两亩多地靠人割怎么吃得消?娘把手放到额头上,说:真的啥也没哩,囝。
存心不想看,怎么看得见?——娘铁了心不想看见!我不甘心,我说:娘,别心疼那几十块收割费了,现在几十块钱算个啥?不够领导抽包烟,不够老板吃顿饭,不够学生买双鞋。
娘不做声。
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
娘还是不出声。
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无奈,我只得转身朝家踱去。
可以想见,我将不得不套上破外衣,戴顶烂草帽,揣把磨得锃亮如新的镰刀,然后龙虾似的弓背弯腰流血流汗地劳作。
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想在城里找工作,然后买房,安家,再买车,娶妻,生子……彻彻底底变成城里人。
可眼前竟逃不掉这恼人的活儿!我故意拖拖拉拉,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穿了那可恶的行头出门。
令我始料未及的一幕出现了:老远,一台收割机正在娘跟前的稻田里轰鸣,稻子成片消失,唯留下车轮碾过的两行干枯印迹。
我走过去,站到娘身边。
娘揉着眼睛说:囝,你不晓得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倒是人来疯……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白发。
1.“风吹稻浪”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红线串珠的重要作用。
请找出小说中有关“风吹稻浪”的两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具体赏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说中共有四处关于“风吹稻浪”的景物描写的句子:①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②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③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④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白发。
作用:第①句渲染出沉甸甸的丰收给娘带来的喜悦,也推动了情节的展开;第②句寓情于景,衬托“我”烦躁憋闷的心情;第③句写出了稻浪之大,突出劳动任务之繁重,表现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第④句表现了“我”在稻子收割之后的复杂心情。
总之,“风吹稻浪”在文中四次出现,起了红线串珠的重要作用。
(任选两处并赏析即可)2.请简要赏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是一个生在农村而心在城市的、丢掉了老一辈勤劳坚忍品质的大学毕业生形象。
身在城里,根在农村的“我”尽管大学即将毕业,“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可是一想“家里只娘一人”,又不得不回农村和娘一起“做苦力”,面对人工收割的繁重任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却又无可奈何。
“我”想努力淡化身上的农村印痕,可也丢失了农民身上可贵的品质。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一曲渐行渐远的田园牧歌”,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工业和农业文明以及思想交锋的故事。
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意。
收割机驶过稻田,也是现代化驶进农村和农民的心里。
在这里,有不舍,母亲对田园农耕生活的坚守,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与儿子所追求的现代生活方式之间构成了一种拉锯。
然而,强大的工业文明正以不可一世的迅猛威力冲击着传统的农业文明,而且胜败趋势已不言自明。
因此,小说可以理解成在这个欲望疯长、心灵日趋荒芜的世界里,作者对一种正在渐行渐远的田园生活的缅怀,有几许留恋,几许哀愁。
4.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该小说的语言特色很鲜明,单句成段,多是些平凡的日常口语,有意添加一些语末助词,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