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学、概念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期望误差、习惯 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差别阈限法、 数量估计法、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幂定律、选择1.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 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
A. 练习误差B. 习惯误差C. 期望误差D. 疲劳误差 2. 与阈限的操作定义不符的阈限测量方法是( )。
A 极限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以上都不是3. 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布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 A. 好 B. 中等 C.差 D.等于零4.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三类反应会导致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5. 智力量表与温度量表一样,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6.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7. 宋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 对偶比较法 B. 数量估计法 三、填空)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其代表作为( )。
)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4. 极限法实验后半部分测得的阈限值小于前半部分且差别显著,表明存在( )误差5. 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用于估计阈限值的常用简便方法是(6.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两类反应测得的阈限称为(7. 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引起被试兴趣,减少枯燥感的阈限测定法是( 的方法是( )。
8.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 ),刺激的最小强度要 小到它被感觉概率的有( )。
9. 量表的属性包括差别、( )、( )和( )。
制作等比量表的方法有分段法和( )。
C 猜测误差D 时间误属于( )。
C 等距量表D 等比量表 )的方法之一。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
)误差。
1.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2. 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是( )。
)差别阈限。
);而实验效率10. 制作顺序量表的方法有( )和( );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和( ); C. 差别阈限法 D. 等级排列11.幂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S= ___ 。
12.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作(13.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程序符合()定律。
)。
)定律,而数量估计法制作等比量表的14.对数定律认为心理量呈()级数变化的同时,相应物理量呈()级数变化。
15.韦伯定律适用于刺激强度在()水平的情况。
四、简答1.举例说明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的差别阈限。
2.用平均差误法,给下列数据求出明度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3.恒定刺激法中,允许被试作三类反应有什么缺点?4.举例说明某种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或比率量表)的制作方法。
5.心理量表大部分属于等比量表,这一描述正确吗?为什么?6.不同感官的敏感性能比较吗?如能,怎样比较?如不能,为什么?7.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定律,各可用哪些量表方法予以验证?8.使用极限法会产生哪些方面的误差?试分析可能引起误差的额外变量及其解决方法。
9.虽然阈限测量通常是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但是它也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道具来实现。
请你设想一下,如果给你 10 个容器(杯子、信封、纸盒等)、能够装进容器的物品(硬币、沙子、大米等)以及一把秤,你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测量重量差别阈限?10.除了音高量表和响度量表之外,你还可以想到其他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物理量表的例子吗?五、实验分析与设计1 . 数量估量法是制作心理量表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曾受到批评。
有人认为被试给出的数目字更多地反映他的数字习惯,而不是反映他的真实感觉(即被试习惯于按某种比例对刺激进行估量,而不管自己的真实感觉是什么样的)。
为了答复这类批评,有位同学提出了用不用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
下面是他的实验报告,请根据他的实验目的,从仪器材料的选择、被试的选择和处理、对额外相关变量的控制、指导语、结论等方面评价他的实验的优劣。
1.实验目的:证明数量估量法反映的是被试的真实感觉。
2.实验假设:如果数量估量法实验中被试给出的数目字反映的是他的真实感觉,那么用不同感觉道交叉匹配其感觉,所得结果应符合 stevens 定律。
3.实验方法(1)器材:发声器一台(型号、生产日期略),握力器一台(型号、生产日期略)( 2 )被试:将朋友王××作为被试①首先告诉被试:你听到一个声音后,用你的手捏握力器。
握的大小要与你听到的声音的强度第2 页共8 页②然后呈现频率为 1000HZ的 8 种声音强度: 40、50、60、 70、80、90、100、110 分贝,将这 8 种声音依次呈现给被试。
每种声音呈现两次,连续做16 次,结束实验。
4.实验结果(见下表)声音强度(分贝)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握力大小(公斤) 5 8 6 9 15 30 25 50声音实际强度和握力大小之间并不完全匹配,实验结果不符合 stevens 定律。
5.结论实验用不同感觉交叉匹配的方法对刺激的强度进行数字的估量,所得结果不符合 stevens 的幂定律。
可见数量估量反映的更多的是被试的数字习惯而非其真实感觉,数量估量法不是测量心理物理量的好方法。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学、概念信号,噪音,反应偏向,先定概率,决策标准β,辨别力指数 d',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ROC),有无法,评价法、选择1.根据信号检测论,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信号的存在是因为()。
A 人自身生理局限B 有背景噪音的干扰C a+bD 被试反应不认真2.传统心理物理学实验通过插入“侦查试验” 来考察被试对实际没有呈现刺激的实验做出“有” 反应的概率,这实际上就是被试的A 击中率B 虚惊率C 漏报率D 正确否定率3.设信号( SN)和噪声( N)的先定概率不变,如击中和正确否定的奖励小于漏报和虚报的惩罚,被试反应会()。
A 击中率上升B 虚报率上升C 漏报率上升D 正确否定率下降4.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右上部分表示()。
A 大胆的决策策略B 保守的决策策略C 较高的反应标准D 辨别力水平较低5.ROC 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斜率表示()。
A 先定概率B 决策标准C 辨别力水平D 击中率三、填空1.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最主要的不足在于没有把被试的辨别力与()区分开。
2.在心理物理实验中,影响被试反应偏向的主要因素有()和()。
3.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的反应类型包括()、漏报、()和()。
4.信号检测论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和()。
5.ROC 曲线距离坐标系( 0,0)点和( 1, 1)点的对角线越远,表示被试的()越强。
6.设奖惩标准不变,当信号( SN)的先定概率大于噪音( N)的先定概率时,被试做出反应的可能性增大,即β趋于宽松,导致击中率和虚报率同时()。
7.在评价法实验中,被试同时运用着几个不同的();而在迫选法实验中,不同组被试接受的信号刺激的()不同。
四、简答1.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是什么,如何进行计算?2.如何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如何理解曲线的意义?3.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对被试的奖惩不同,影响被试的哪种反应特征?4.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列举一些可以利用信号检测论进行研究的领域。
并说明在应用中如何使用信号检测论的两个指标,以及两个指标代表的意义。
5.右图是三种不同的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图,请简要说明图形的意义。
6.信号检测论中的击中率和虚报率有什么意义?7.根据下表中已知数值,计算出信号检测指标d'、β。
旧新R S旧45 5新7 438. 信号检测论中评价法的击中率和虚假率为什么都是累积概率?9. 简述评价法实验的基本程序。
该程序与有无法有什么不同?五、实验分析与设计1.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随后的问题。
攻击性行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研究课题。
乌勒拉和亚当斯( Ulehla 和 Adams,1973)对青少年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中虚拟了许多情景下的攻击行为,其中一些是恰当的(例如:反抗敲诈勒索者),而另一些是不恰当的(例如:把一个不顺眼的小子揍一顿)。
被试要依次回答在问卷中虚拟的这些攻击行为是否能得到积极的社会评价。
实验结果发现,自身攻击性越高的青少年,在问卷中显示出的 d'越低;而教养良好的青少年,其d'都很高。
由此直接得出的推论是,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很可能是由于这些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分辨恰当攻击和不恰当攻击之间的区别,换言之,他们不懂得在合适的场合作合适的反应。
这就揭示了攻击性行为可能的认知基础——对社会常态规范的理解出现了问题。
请思考:该研究是如何应用信号检测论的设计方式的?如何确定“噪音”和“信号”?如何规定被试的反应类型?如何理解求得的两个指标?2.分别以 2000Hz和 2500Hz的纯音为噪音和刺激,以 0.20 、0.50 和 0.80 三种先定概率,说明信号检测论有无法的实验过程。
3.运用信号检测法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人们对手写体和印刷体英语词语的再认能力的差别。
4.试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设计一个记忆或思维的实验方案。
第六章视觉实验、概念判断明适应,暗适应,视敏度,闪光融合,闪光临界融合CFF),浦肯野现象,加色法,减色频率(法,三色理论,对立过程理论,两阶段色觉理论二、选择1.波长引起()的感觉。
A 色调B 明度C 饱和度D 亮度2.视杆细胞在暗适应过程中合成的化学物质是()。
A 红色素B 绿色素C 蓝色素D 视紫红质3.在弱光条件下容易兴奋的是()。
A 神经节细胞B 视杆细胞C 双极细胞D 视锥细胞4.三原色理论无法解释下列那种现象?A 补色B 负后象C 颜色融合D 颜色替代5.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A. 枕叶B. 额叶C. 顶叶D. 颞叶6.视力表是用于检查视敏度的下列哪一个方面()。
A 觉察B 识别C 解像D 定位三、填空1.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约()毫微米到()毫微米之间。
2.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分别是()和()。
3.克劳福德研究发现,视杆细胞在暗适应过程中合成了()。
4. 暗适应过程中,眼睛的感受性();明适应过程中,眼睛的感受性()。
5. 颜色混合遵循三个定律,分别是()、()和()。
6.四色理论又称()。
7.黑林的四色理论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和()。
8.杨—赫理论又称(),它认为存在三种不同的视锥感受器,分别对()、()和()敏感。
9.研究发现,视网膜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存在广泛的()现象,特别是视网膜边缘部位的视杆细胞。
10.长时间的暴露在某种刺激条件下,会产生感受器官生物效应的积累,引起感受性的改变,这种现象成为()效应;视觉实验中的()和()就是该效应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