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PPT课件
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 1952年美国空军当局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帕
森斯公司合作研制了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 此后,英国和日本在1958年、德国在1959年相继
制造出数控机床. 从此,传统的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至今五十年以来,数 控机床的核心—数控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二个阶 段和六代的发展。
二、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1、高速、高精度加工 2、数控系统具有多轴控制、多轴联动和 复合加工的控制功能 3、数控系统开放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1、 高速、高精度工
目前加工中心主轴转速最高可达40 000转 /分、进给速度可达24米/分-30米/分,定位精 度都在几微米。这就要求数控系统应采用高速 高精度的数控系统、驱动系统应采用直线电动 机作为进给伺服系统、采用高速永磁同步电动 机。
始合资批量生产一些数控机床,数控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 有了明显的改善,开始为用户所接受; 1985年后 我国已经能生产45种各类数控机床来满足工业发展 的需要,同时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专业厂也逐渐形成规模; 1990年中期 国产数控装置也开始崭露头角,进入21世纪,国产 的数控系统才开始形成生产规模,拥有自主版权的五轴联动 数控系统,打破了西方对高端数控系统的垄断。
第一章 数控机床概述
第一节 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
第一节 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
一、数控技术的发展史 二、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优势 四、数控机床的组成 五、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
一、数控技术的发展史
1、1946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第一台计算机诞生6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
计算机数控阶段也经历了三代:
1970年第四代—小型计算机数控系统; 1974年第五代—微处理器组成的数控系统 1990年第六代—基于PC的数控系统 。
❖ 1948—1956年 数控机床处于研究试制阶段
❖ 1956—1960年 数控机床处于工业应用阶段
❖ 1960年以后
数控机床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数控系统具有多轴控制、多轴联动 和复合加工的控制功能
理论上数控机床只需要3轴联动,但在实 际加工中3轴联动对于三维曲面加工很难用上 刀具的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加工效 率低而且表面粗糙度高,往往采用手动进行 修补,但在修补过程中,已加工的表面也可 能丧失精度。5轴联动除了X、Y、Z这3轴外, 主要还有刀具轴旋转、工作台旋转这两种方 式的复合运动,采用5轴联动可以使用刀具的 最佳几何形状对工件进行加工。那么5轴联动 数控机床是数控技术的制高点标志之一。
1.数控(NC)阶段
2. 计算机数控(CNC)阶段
数控(NC)阶段(1952—1970)
早期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低,这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 处理影响不大,但它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
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机床专用计算机 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HARD—WIRED NC), 简称为数控(NC)。
操作面板是操作人员与机床数控装置进行
信息交流的工具,如操作命令的输入、加工程序 的编辑、修改和调试;同时也以信号灯或数码管 的方式,为操作人员显示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的 状态信息,如坐标值、机床的工作状态、报警信 号等,它是数控机床特有的部件。
输入设备有键盘、显示器、穿孔纸带、磁带和磁盘, 其中键盘和显示器是比不可少的人机交互设备,操作人 员可通过键盘和显示器输入程序、编辑修改程序和发送 操作命令,既进行手动数据输入。
3、数控系统的开放化、智能化 和网络化
将来的数控机床中的NC系统能部分 代替机床设计师和操作者的大脑,具有一 定的智能,能把特殊的加工工艺、管理经 验和操作技能嵌入NC系统,同时也具有 图形交互、诊断等功能,也就是说要求 CNC控制器透明以使机床制造商和最终 用户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思想。
三、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优势
四、数控机床的组成
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计算机数控机床一般由输入输出设备、CNC 装置(或称CNC单元)、伺服单元、驱动单 元(或称执行机构) 、可编程控制器及机床 本体等组成。除了机床本体之外,其他系统都
称为计算机数控(CNC)系统。
1、输入/输出设备(操作面板)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数控机床得到广泛的普 及和应用
国内数控技术的发展情况
我国数控技术是从1958年开始研制的: 1958年-1965年 我国数控机床处于研制、开发时期,比国外
相比起步晚了十年; 1968年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数控立铣; 1980年前 我国数控机床80%为线切割机床(低端数控机床); 1980年后 引进日、美等国的数控装置及伺服系统的技术,开
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 有效地解决了复杂、精密、小批多变的零件加工问题,能适 应各种机械产品迅速更新换代的需要,经济效益显著,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效益一般比普通机床提高3-5倍,多的可达8-10倍; ●减少刀具和夹具的存储和花费,减少零件的库存和搬运数; ●减少工装,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加工精度,零件重复精度高, 互换性好; ●缩短新产品的试制和生产周期(当零件设计改变时,只需要 改变零件程序即可),易于组织多品种生产,使企业能对市 场需要迅速做出响应; ●能加工传统方法不能加工的大型复杂零件; ●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生产便于管理; ●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节省人力,降低了劳动 花费。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又历经三代: 1952年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组成的数控系统; 1959年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组成的数控系统; 1965年的第三代—小规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组成的数控系统。
计算机数控(CNC)阶段
这一阶段从1970年开始至今。1970年研制成功大规模 集成电路,并将其用于通用小型计算机。此时的小型计算 机,其运算速度比五、六十年代的计算机有了大幅度的提 高。比专门搭成的专用计算机成本低,可靠性高。于是, 小型计算机被用作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 机数控(CNC)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