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2.探讨《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知识导学】一.作者及其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二.文体介绍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1.诗歌的特点:(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
(3)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2.诗歌的分类:按照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抒情诗又分为直接抒情诗、间接抒情等。
按照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民歌等。
我国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三.背景介绍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
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四.标题补充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秦塞()石栈()猿猱()抚膺()巉岩()飞湍()喧豗()砯崖()吮血()扪参()()峥嵘()()咨嗟()()号古木()参考答案:fúsài zhàn náo yīng chán tuān huīpīng shǔnmãn shēn zhēng róng zī jiēháo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西挡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参考答案:D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①危乎高哉()②不与秦塞通人烟()③可以横绝峨嵋巅()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⑤连峰去天不盈尺()⑥锦城虽云乐()(2)①难于上青天()②开国何茫然()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④但见悲鸟号古木()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3)①猿猱欲度愁攀援()②使人听此凋朱颜()③砯崖转石万壑雷()④侧身西望长咨嗟()参考答案:(1)①高高耸②山川险要的地方③横渡横穿④回转掉头⑤距离⑥享乐(2)①比②多么③尚且④只⑤为什么(3)①为……发愁②使……凋谢③使……滚动④向西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D.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参考答案:D【合作探究】1.诗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从形式上看,开头一句,为全文奠定雄放的咏叹基调, 并从结构上统摄全篇;中间一句,强调主旋律,勾连上下,把诗歌推向高峰;最后一句,照应题目、开头,造成强烈的感叹。
2.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提示:可以要学生找出每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
它叙述了什么内容?又描写了什么内容?参考答案:第一段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地之祸。
板书设计:蜀道之高(难行)来历:神话传说高峻:反衬夸张虚:神幻(奇特想象)蜀道之险(可畏)悲鸟子规:号愁凋绝壁飞瀑:万壑雷实:胆寒(自然环境)蜀道之凶(申诫)狼柴虎豹:危机四伏劝:早还(社会环境)3.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有人说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诗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其中寄寓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巩固提升】(一)课内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凫(fú)咙言(lóng)巉岩(chán)飞湍(tuān)B.喧豗(huī)砯崖(pīng)吮吸(shǔn)黄鹄(hú)C.崔嵬(wãi)峥嵘(zhēng)参(shēn)万壑(hâ)D.猿猱(náo)秦塞(sâ)咨嗟(jiē)趑趄(zījū)参考答案:D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B.峥嵘崔嵬冲波递折横绝峨眉倚缺壁C.飞湍瀑流猿猱攀援匪亲弗居萦岩峦D.磨牙吮血以手抚膺蚕丛鱼凫仰胁息参考答案:B3.下列各句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一种健飞的大鸟。
B.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不是。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通“座”,座位。
D.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止:通“只”。
参考答案:C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入__ 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的赞美乐章。
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
A.秦蜀气势磅礴忧虑与关切B.蜀秦气势磅礴忧伤与无赖C.秦蜀气贯长虹忧虑与关切D.蜀秦气贯长虹忧伤与无赖参考答案:A(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5-6题。
赛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①《折柳》:即《折杨柳》,乐府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5.《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作者天才豪纵,作(体裁)亦逸气凌云。
“五月”在内地届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是积雪,“无花”二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地的苦寒。
参考答案:五律(律诗)双关6.分析颔联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从而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衬托作用。
7.这首诗体现了边境将士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虽然身在边境的将士们生活极其艰苦,也十分想家,但充满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知识导学】1.李白诗风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世骇俗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
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2.夸张①定义: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它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②分类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浓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③作用(表达效果)恰当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形象的渲染,可丰富读者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夸张还能增强幽默感和趣味性。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
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