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道难 学案答案

蜀道难 学案答案

蜀道难 学案【课前预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噫吁.(xū) 鱼凫.(fú) 秦塞.(sài) 猿猱.(náo) B.扪参.(shēn) 巉.(chán)岩 鸟号.(háo) 喧豗.(huī) C.嗟.(jiē)尔 奔.(bèn)放 万壑.(hè) 吮.(shǔn)血 D.咨‧(zī)嗟 砯‧(pīnɡ)崖石栈.(zhàn) 飞湍.(tuān) 答案:C解析:奔 bē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雄奇险峻 气魄宏伟诗的意景 地崩山摧B.抚膺长叹 浪漫气息攀援高崖 不分雄雌C.扪参历井 豪放飘逸千山万壑 万夫莫开D.热烈奔放 壁立千仞飞湍瀑流 峥嵘崔嵬答案:A解析:诗的意境。

3.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何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畏途..巉岩不可攀 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

C.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鼻不敢出气,唯两胁运动以换气。

D.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答案:B解析:畏途:危险可怕的路途。

4.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险也.如此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乎:语助词,无义。

C.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比,介词。

答案:A解析:也,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B.猿猱欲度愁攀援..C.剑阁峥嵘而崔嵬..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答案:D解析:然后:古代是两个单音节的词,解释为“这,以后”;今义是一个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6.下列诗句中大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青泥河盘盘,百步九折索岩峦。

——青泥岭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个弯,蜿蜒小路绕着山崖转。

B.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只见那悲伤的鸟儿在古木上号叫,雄鸟前飞雌鸟跟随在林间盘旋。

C.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听见子规鸟在夜月下悲啼,不由得使行路之人面对着空旷的深山发愁。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成都这儿虽然说是快乐之地,但不如早早回家安全。

答案:C解析:又听子规鸟在夜月下悲啼,在空山中发愁。

7.对《蜀道难》一诗,下列理解和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A.该诗大体按照由今及古,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B.该诗写蜀道,最后是写蜀中要塞剑阁,写剑阁险峻高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且反复咏叹,以强烈的感情强调出蜀道的高峻、崎岖、险要,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D.该诗句子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诗的用韵,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多次换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答案:A解析:该诗大体按照作者对蜀道的感受为线索,叹高难行→叹险可畏→叹战申诫,抓住各处山水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8.李白诗歌名言名句填空。

(1)凤凰台上凤凰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色老梧桐。

(3)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帆一片日边来。

(5)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江陵一日还。

(7)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8)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鹏一日同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见长江天际流。

(12)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凤去楼空江自流(2)人烟寒橘柚(3)疑是银河落九天(4)两岸青山相对出(5)江入大荒流(6)朝辞白帝彩云间(7)我寄愁心与明月(8)对影成三人(9)扶摇直上九万里(10)浮云游子意(11)孤帆远影碧空尽(12)不及汪伦送我情9.《蜀道难》,属古乐府诗。

题目即是古乐府旧题。

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________诗。

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

答案:杂言10.作者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我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人诗人,与杜甫并称________,与李商隐合称________。

诗9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中。

此诗约作于天宝初年,为李白第一次至长安时。

答案:太白青莲居士“李杜”“大小李”11.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答案:A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最后分析其特点。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莲叶荷田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泰山岩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枫叶荻花秋瑟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春日迟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桑何萋萋(8)晔晔..紫芝,可以疗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2)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3)积石貌。

(4)灰蒙蒙的。

(5)形容秋意,如萧瑟。

(6)水波动荡的样子。

(7)迟迟,和舒的样子;萋萋,指草木繁茂的样子。

(8)旺盛美茂的样子。

【课后研习】一、阅读下面《蜀道难》文段,完成1~2题。

1.诗歌开头即叹“蜀道之难”,是从哪个角度谈“蜀道难”的?就全诗而言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抓住“危乎高哉”“六龙回日”“扪参历井”等关键信息作答。

答案:诗的开头从蜀道之“高”的角度感叹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了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品读上面的诗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并说说它是通过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人非常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从而使全诗气象宏大,感情奔放。

答案:①想像丰富、奇特:“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极言蜀道之高不可测;②夸张大胆、离奇:“四万八千岁”“扪参历井”“百步九折”等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③神话的运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描写使得诗歌意象雄奇博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1.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沈德潜说的有道理。

诗中确无送别朋友之意。

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若不同意见,言之成理也可)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的五、六句写出了战士怎样的生活?前六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整首诗表现出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面貌?答案:(1)写出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

前六句在全诗中起反衬作用,没有那样艰苦的环境,则不足以显示出如此之精神。

(2)表现出戍边将士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怀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①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②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吴王夫差与西施行乐之处。

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山。

②西江:指长江。

(1)这两首怀古诗都使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即用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具体表现时又有很大不同,请试述其不同。

答案:(1)对比(2)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诗的主要意涵。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由此可见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