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编辑出版史之名词解释

中国编辑出版史之名词解释

1、学术下移:春秋时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动,周王朝的衰落,新兴地主阶
级的兴起,中国的学术开始打破贵族阶级的垄断,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出现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情形被称之为学术下移。

2、鲁壁藏书: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
《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

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

3、祭酒:古代食必祭先,酒必祭长,后用做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4、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5、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
一批竹简古书。

这批竹简是当时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郡人在当地盗掘一座古魏国墓冢(据说是魏安釐王墓)时发现的。

据说这批竹简的数量相当巨大,搬运时总共装了几十车。

其简文皆用“科斗文”(即战国古文字)写成,难认难读。

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

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

或名《竹书》、《汲冢古文》等。

但《汲冢书》原简早已不传。

6、《方言》的释词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先举出一个词,作为话题,然后
逐一说明其其他各地的不同称谓,第二种是先举出一组同义词,作为一共同释义,然后分别辨析,指出何字为何地方言。

7、蝴蝶装:指先装每一印页由书口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相对折起来,与
后来的线装对折方式恰相反,然后将每一书页背面的中缝粘连在一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作封面,便成一册书。

8、纪事本末体:即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详其首尾,
集中表述其过程。

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9、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
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的图书品种。

10、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文献资料分为甲、乙、
丙、丁四部,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家等,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杂事等,丁部有诗赋,图赞等。

后来把乙和丙的位置互换,并改称为经、史、子、集四部。

11、政书:是一种典志体我书,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所谓典章制度,即
古代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定的法规章程,其在纷繁封建社会秩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