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

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一、关于文本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

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

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

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

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

的确,凤凰很美。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

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

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

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

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

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

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

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

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

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

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

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

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

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迭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沈从文是一位高明的风俗画家。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点明了湘西山城特有的自然风光;“青年男女对歌倾吐爱情,端午节赛龙船,中秋夜舞龙,捉鸭子,耍狮子,放烟火,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显示了湘西独特的地方风习。

《边城》中刻意描绘的还有边城那古朴淳厚的民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睦。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

“翠翠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小说人性美与风情美得到完美的融合。

2、理想的建筑——“人性”美沈从文主张:“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正因为这样,《边城》中没有一个人不是善良与美的化身,都具有作家所想望的人性美。

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说起《边城》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

作者所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

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

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

从小说的13、14、15章来看,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

当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时,她心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她担心在这个“规矩”中听歌的日子过去了,顿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头。

而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

包括祖父试探地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无一不包含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

当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

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祖孙之爱的人间情画啊。

作者用其清新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写出了湘西淳朴的社会风气。

小说第六章翠翠的“哭”尤其精彩。

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

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

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如今在那片“三不管”的洲渚上,不知谁雕塑了一尊翠翠,坐在岩石上向远方凝望,身边蜷伏着那条忠实的黄狗,似在等候她的心上人。

我们不知道沈从文心目中的翠翠是个什么模样,但我们可以凭借小说去猜度,像雕塑家那样。

至于翠翠经历的生活,凝聚了沈从文强烈的爱憎哀乐,我们更可以从他质朴的文字中深切地触摸到。

其次,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

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

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

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正如小说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

”爱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其三,作品展现人性美还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他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

够了,谁要这个!”“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其四,《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

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直豪爽的品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