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磁粉检测应用一、焊接件磁粉检测1. 坡口:①检测缺陷种类:裂纹和分层②检测范围:坡口面和钝边区域③检测方法:触头法:利用触头法沿坡口纵长方向通电磁化,最有利于检测与电流方向平行的分层和裂纹。
(纵向缺陷)磁轭法:检测横向缺陷。
交叉磁轭法:(交叉磁轭检测坡口)2. 焊接过程中的检测1)层间检测:①检测缺陷种类:焊接裂纹。
(太高温度时普通方法不能检测,需使用高温磁粉、干法检测)②检测范围:焊缝金属及临近坡口2)电弧气刨面(清根和返修时)①检测缺陷种类:气刨造成的表面增碳而产生的裂纹②检测范围:气刨面和临近的坡口③检测方法:交叉磁轭法、磁轭法、触头法(交叉磁轭检测电弧气刨面)3. 焊缝检测焊缝检测的目的主要是检测焊接裂纹等焊接缺陷。
检测范围应包括焊缝金属及母材的热影响区,热影响区的宽度大约为焊缝宽度的一半(射线检测为焊缝每侧5mm)。
因此, 要求检测的宽度应为两倍焊缝宽度。
检测方法:交叉磁轭法、磁轭法、触头法、绕电缆法(注意:触头不能放在焊缝上,磁轭可放在焊缝上)平板对接焊缝和曲率半径大的筒体时,可用磁轭和交叉磁轭,要保证磁极与工件表面良好接触。
如果工件的曲率半径太小,采用磁轭法和交叉磁轭法不能保证磁极和工件的良好接触,例如小直径的管子对接焊缝,应采用触头法和电缆缠绕法磁化。
(磁轭法检测焊缝)(磁轭法检测焊缝)(触头法检测焊缝)(触头法检测焊缝)(缠绕电缆法检测管子对接焊缝)4. 机械损伤部位的检测在组装过程中,往往需要在焊接部件的某些位置焊上临时性的吊耳和卡具,施焊完毕后要割掉,在这些部位有可能产生裂纹,需要检测。
这种损伤部位的面积不大,一般从几平方厘米到十几平方厘米。
检测方法:磁轭法、触头法5.使用交叉磁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 磁极端面与工件表面的间隙不宜过大;≤1.5mm(2) 交叉磁轭的行走速度要适宜;≤4m/min与其他方法不同,使用交叉磁轭时通常是连续行走检测。
而且从检测效果来说,连续行走检测比固定不动检测不仅效率高,而且可靠性高。
只要操作无误,不会造成漏检。
交叉磁轭相对于工件作相对移动,也就是磁化场随着交叉磁轭在工件表面移动。
对于在工件表面有效磁化场内的任意一点来说,始终在一个变化着的旋转磁场作用下,因此在被探面上任意方向的裂纹都有与有效磁场最大幅值正交的机会,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缺陷漏磁场,这就是使用交叉磁轭旋转磁场探伤的独特之处,是其他磁化方法所不及的。
(3) 磁悬液的喷洒原则为了避免磁悬液的流动而冲刷掉缺陷上已经形成的磁痕,并使磁粉有足够时间聚集到缺陷处,喷洒磁悬液的原则是:在检测球罐环缝时,磁悬液应喷洒在行走方向的前上方,如图所示;在检测球罐的纵缝时(自上而下),磁悬液应喷洒在行走方向的正前方,如图所示。
(4) 观察磁痕应尽快进行用交叉磁轭检测时,在交叉磁轭通过检测部位之后,应尽快观察辨认有无缺陷磁痕,以免磁痕显示被破坏。
6.T型焊接接头的检测可用带有活动关节的磁轭法或触头法磁化检测。
7.角接接头的检测通常采用触头法,当工件曲率半径较大时,可用带活动关节的磁轭法,但要保证接触良好。
对于管——板和管——管角焊缝的纵向缺陷检测,也可用绕电缆法进行。
二、锻钢件磁粉检测1.锻钢件检测的特点锻造加工成型方法可分为自由锻和模锻两种形式,其工艺过程一般由下列工序组成:下料──加热──锻造──检测──热处理──检测──机械加工──表面热处理──机械加工──最终检测──成品。
从上面工艺路线来看,锻钢件缺陷来源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 锻造过程产生的缺陷(2) 热处理过程产生的缺陷(3) 机械加工过程产生的缺陷(4) 表面热处理过程产生的缺陷2.检测方法选择(1) 不能搬上固定式检测设备的大型工件,采用触头法、磁轭法或绕电缆法进行局部检测。
(2) 形状复杂较大的轴类工件(例如曲轴等)采用连续法,并用轴向通电法和线圈法分段磁化,建议不采用剩磁法。
(3) 尺寸较小的轴类、销子、转向接臂、齿圈、刀具等可分别选用通电法、中心导体法以及线圈法。
三、铸钢件磁粉检测1.铸钢件磁粉检测特点铸钢件可分为砂型铸钢件和精密铸钢件。
1)精密铸钢件体积小、重量轻、加工量也小,要求检出表面微小缺陷,所以应在固定式探伤机上至少两个方向磁化,并用湿法检验。
2)砂型铸钢件一般体积和重量较大,壁厚较大,要求检出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所以应采用单相半波整流电磁化,并用干法检验,以检出铸造裂纹和皮下气孔、夹渣等缺陷。
磁化方法可选用触头法和磁轭法局部检测。
3)铸钢件由于内应力的影响,有些裂纹延迟开裂,所以应在铸后一两天后再进行检测。
4)根据热处理状态、Br和Hc值,决定使用连续法还是剩磁法。
2.铸钢件磁粉检测举例1)空心十字铸钢件检测用两次中心导体法(周向磁化)和两次绕电缆法(纵向磁化)2)高压厚壁三通管检测通电法绕电缆法通电法灵敏度低,绕电缆法灵敏度高。
绕电缆法应注意缠绕方向必须正确。
四、特种设备在用与维修件磁粉检测磁粉检测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中使用的目的是检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疲劳裂纹和应力腐蚀裂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面裂纹(尤其是内表面)。
1.检测特点:(1)既然检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查疲劳裂纹和应力腐蚀裂纹,所以检测前,要充分了解工件在使用中的受力状态、应力集中部位、易开裂部位以及裂纹的方向。
(2)疲劳裂纹一般出现在应力最大部位,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只需要进行局部检查。
特别是不能拆卸的组合件只能局部检测。
(3)常用的磁粉检测方法是触头法、磁轭法、线圈法(绕电缆法)等,已拆卸的小工件常常利用固定式探伤机进行全面检测。
(4)对于不可接近或视力不可达的部位,可使用内窥镜配合检测。
对于危险孔,最好采用磁粉检测-橡胶铸型法。
(5)许多维修件有镀层或漆层,须采用特殊的检测工艺,必要时要除掉表面覆盖层。
(6)磁粉检测后往往需要记录磁痕,以观察疲劳裂纹的扩展。
2.检测要求(1)对在用承压设备进行磁粉检测时,如制造时采用高强度钢以及对裂纹(包括冷裂纹、热裂纹、再热裂纹)敏感的材料;或是长期工作在腐蚀介质环境下,有可能发生应力腐蚀裂纹的场合,宜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2)对装过易燃易爆材料的容器,决不能使用通电法和触头法在容器内对焊缝进行磁粉检测,以防打火引起燃烧或爆炸,内部清理和表面预处理很重要。
3.检测实例1. 球形储罐检测(1)检测部位球罐的内外侧所有焊缝(包括管板接头及柱腿与球皮连接处的角焊缝)和热影响区以及母材机械损伤部分都需要进行检测。
(2)表面清理用砂轮打磨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若做过磁粉检测,且已打磨过,表面只有浮锈时,可用钢丝刷刷除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的浮锈。
(3)操作注意:①检测对接焊缝时,是把交叉磁轭跨在焊缝上连续行走检测。
检测纵缝时,交叉磁轭行走方向要自上而下。
②进出气孔及排污孔管板接头的角焊缝,用磁轭法或触头法紧靠管子边缘沿圆周方向检测。
③母材机械损伤部分的面积一般不大,可用磁轭法进行检测。
④柱腿与球皮连接处的角焊缝,由于位置关系一般无法用交叉磁轭检测,多用磁轭法进行检测。
2. 高压螺栓检测高压螺栓使用中的主要危险是横向裂纹,因此,一般采用线圈法纵向磁化,湿法,剩磁法,低浓度荧光磁悬液。
周向磁化用轴向通电法,湿法,剩磁法检测。
第9章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是两个独立部分,因为内容少合在一章了)经典质量控制:人、机、料、法、环现代质量管理: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一、人员资格控制1.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原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
必须持证上岗。
2.无损检测人员技术等级分为:Ⅲ级(高级)、Ⅱ级(中级)、Ⅰ级(初级)。
3.初试申请的人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第十二条)(一)年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二)双眼矫正视力和颜色分辨能力满足所申请无损检测工作的要求;(三)报考Ⅰ级应当具有初中(含)以上学历;报考Ⅱ级应当具有高中(含)以上学历,持无损检测专业大专(含)以上或理工科本科(含)以上学历可直接报考Ⅱ级。
报考Ⅲ级,应当至少持有2个Ⅱ级项(除TIR外,报考RT或UT项,Ⅱ级证中应当含有MT或PT项;报考MT、PT、ET、AE项,Ⅱ级证中应当含有RT或UT项)。
申报不同级别的学历和持低一级别证的时间,应当满足下表要求。
学历及持低一级别证工作的最短时间4. 报考程序(1)(第十三条)初试申请的人员应当填写《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初试申请表》(附件1),向承担相应级别考核的考委会提交申请。
报考Ⅰ、Ⅱ级申请,经省级考委会初审,并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后,报考人员方可参加考核;报考Ⅲ级申请,需由聘用单位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签署意见,经全国考委会初审,并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报考人员方可参加考核。
未通过核准的,全国考委会将及时以书面的形式通知报考人员。
(2) (第十四条)报考Ⅰ、Ⅱ级的人员,应当参加其聘用单位所在地组织的考核。
特殊情况,由报考人员申请,经其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同意后,方可参加其他地区省级组织的考核。
合格者,由负责组织考核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
(3) (第十五条) 持证人员证件到期后,如继续从事持证项目的无损检测工作,应当在有效期满当年的2月底前,按要求向相应的考委会提出复试申请(附件4)(年龄满65周岁以上者的申请,不再予以受理),经初审和核准后,方可参加复试。
未通过核准的,考委会将及时以书面的形式通知报考人员。
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参加复试的人员,应当在证件有效期满当年2月底前,向实施考核的考委会提交延期复试申请(附件5),经发证机关核准同意后,办理证件有效期延期手续,但延期时间最多可批准1年(实际延长时间将在下个有效期内扣除)。
逾期未参加复试或未获准延期复试人员,其证件在有效期满后自动失效。
5. 无损检测人员职责(1)(第二十五条)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持证人员不得同时在2个以上单位中执业,且只能从事与其证书所注明的方法与级别相适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其中:Ⅰ级人员可在Ⅱ、Ⅲ级人员指导下进行无损检测操作,记录检测数据,整理检测资料。
Ⅱ级人员可编制一般的无损检测程序,按照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或在Ⅲ级人员指导下编写工艺卡,并按无损检测工艺独立进行检测操作,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Ⅲ级人员可根据标准编制无损检测工艺,审核或签发检测报告,协调Ⅱ级人员对检测结论的技术争议。
(2)(第二十六条)检测人员应当遵循诚信和方便企业的原则从事检测服务;有义务保守被检单位商业秘密;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测结果、鉴定结论,并对检测结果、鉴定结论负责。
6. 报告的有效性(第二十七条)检测报告的编制人、审核人的持证项目不符合要求或签发单位与签发人、审核人所持证件中注明的聘用单位不一致时,该检测报告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