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去做。
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我这给大家的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去总结归纳。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
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第一,夫妻关系;第二,亲子关系;第三,兄弟姐妹关系;第四,婆媳关系;第五,祖孙关系;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
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
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
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
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
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经济功能。
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
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
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
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
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
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
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
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
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
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
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
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
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
(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
(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
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
(四)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
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
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
但也不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
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B2.C3.A4.C5.C6.B7.A8.A9.D 10.B二、多项选择题:1.ABD2.ABDE3.BCE4.ABC5.ABCD三、名词解释:1.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越轨行为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
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答题要点:(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答题要点: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
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环境意识差;执法不严;认识错误;急功近利;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加强宣传;严格执法;重视有机肥料;提倡生态农业;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3.道德的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答题要点: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高尚与卑鄙等评价,逐渐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维持社会秩序。
与习俗相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控制程度要强一些。
一般地说,"不从俗"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但不道德往往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给予缺德者的压力也要大得多。
与法律相比,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
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作用。
4.社会保障的功能?答题要点: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所起的作用。
其一,政治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秩序、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
自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日起,各国政府就赋予其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的功能。
在当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为社会的"稳定器"。
由此看来,维持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
其二,经济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必要的社会保障则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社会保障可以维持社会稳定,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那些在业者有某种安全感,这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民生功能是指它对公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自建立之日起就包含了对公民生活,特别是社会弱者基本生活的关注。
从保障公民权利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理念出发,向因各种原因使其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使他们走上正常生活之路则是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
社会进步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和表现。
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既能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能保障社会弱者的正常生活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五、论述题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
阿根廷学者普雷毕什于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他的发展理论。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陲(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
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前者通过不公正的贸易剥削后者,是导致后者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另一位学者弗兰克把普雷毕什的"核心"称为宗主,把"边陲"叫做"卫星"。
他认为,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宗主----卫星"关系不仅存在于世界层次,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每个卫星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