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五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五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一、概念题
1.预算赤字
答: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预算列有赤字,并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

2.决算赤字
答:决算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计划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即政府预算时并没有安排赤字,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致使决算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这种支大于收的差额在国家决算中即表现为“决算赤字”,它说明的是一种事实。

3.赤字政策
答: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因而赤字政策不是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存在的赤字,它的主要标志是连续多年安排预算赤字,甚至是巨额赤字。

赤字政策的基本思想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的,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曾被广泛地运用,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

4.结构性赤字
答: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结构性赤字是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的,是一种外生变量,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

因为结构性赤字是假定经济已经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当经济中还存在未被动员的资源时,赤字会直接引致总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调节总供求关系。

5.周期性赤字
答:赤字变化(增或减)的一部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反映,是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自动地产生和增减的,这部分赤字称为周期性赤字。

周期性赤字是由经济周期波动决定的,它体现经济运行对财政平衡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内生变量,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增减。

6.铸币税
答:从财政的角度来看,铸币税应理解为国家凭借发行货币的垄断权通过发行货币而取得的收入。

铸币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税收。

因为政府发行货币,就意味着政府掌握一部分商品的购买权,所以发行货币可视为政府的一种特殊财政收入,但不构成税收;只有当中央政府将货币发行权交由中央银行执行时,中央银行向财政上缴发行货币的收入,中央银行作为纳税人,才产生铸币税。

所以,在由中央银行执行铸币权的情况下,铸币税实际上才构成财政与中央银行之间的财务关系问题。

铸币税的计量公式为:
其中,S代表铸币税,△B代表基础货币增发量,P代表物价水平(用平减物价指数调整)。

这种计量方法设定了三个前提:①铸币税涉及的货币只是政府为适应经济增长而发行的货币;②只计量中央银行发出的基础货币,不计量由货币乘数而扩张的货币供给量;③因为是适应经济增长而发行的货币,不构成通货膨胀因素,这里的物价水平采用平减物价指数加以调整。

7.债务化融资
答:债务化融资是指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债务化融资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将暂时不使用的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给量。

因为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购买当时都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但财政支出后,准备金又会恢复,准备金不变,货币供给规模也不变,财政赤字只是以替代方式嵌入总需求,并不会增加总需求,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8.货币化融资
答:货币化融资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赤字融资的方式,货币化融资与通过债务融资的等额的财政赤字相比,财政赤字的增加就会使产出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同时,利率上升的幅度更小,甚至保持不变或降低。

如图15-1所示,由于为财政赤字融资,中央银行增加了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于是LM1就相应地向右移到LM2,相应的均衡点为交点3。

与交点2相比,产出更大(Y3>Y2),
利率降低(I2>I3)。

这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导致产出的增加,产出的增加促使货币需求量上升,由于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满足了货币需求的增长,抑制了利率的上升,也抑制了利率上升对私人支出的紧缩效应,但由此却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图15-1 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9.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是指由于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而挤出了民间支出(投资或消费)的现象。

比如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引致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或民间投资(或消费)减少的现象。

挤出效应根据财政赤字对总产出的扩张效应在多大程度上被挤出效应所抵消,可分为:(1)完全挤出效应
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当财政扩张增加需求时,由于经济中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所以财政赤字不能增加总产出,只是提高了均衡利率。

这样,由于利率上升挤出的私人或民间投资规模正好等于财政赤字或其增加额。

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不引起产出增加的情况,通常被称为完全挤出效应。

(2)不完全挤出效应
只要经济是处于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一般就不会发生完全挤出。

当财政赤字增加时,政府必须靠借款来支付其财政赤字。

政府借款使用了部分私人储蓄,供私人借款来作为投资
支出的储蓄剩余部分因此减少。

但是,如果由于收入上升,储蓄随着政府支出增加而增加,那么,投资就没有必要一对一地下降。

在存在失业的经济中,由于总需求增加提高了总产出,储蓄也相应地增加,所以,挤出是不完全的;储蓄将增加,利率不会上升到完全挤出私人投资的程度。

(3)无挤出效应
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从而产量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配合财政扩张。

因此,利率可以不升高,从而也不会发生挤出现象。

如果在财政扩张过程中,中央银行为了抑制利率上升增加了货币供应量,那么由于收入增加而导致的超额货币需求就会由增加的货币供应来满足,利率就不会上升,也就不会发生挤出效应。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答:财政收支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收支对比有三种结果:收大于支有结余;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收支相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

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的平衡。

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

动态平衡则要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
个时期的内在平衡。

(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

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从而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

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已成为一级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在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分立的情况下,分别考察中央预算的平衡与地方预算的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6)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

研究财政平衡还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因为有时也可能出现虚假的平衡,即假平衡真赤字。

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由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性挂账”。

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的隐蔽性,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在实际上已存在赤字的情况下,还可能误认为财政状况良好,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2.试分析我国当前财政赤字的状况。

答:我国在财政工作中一直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但在不少年份也出现了赤字。

按当时统计口径,1950-1978年的29年中10年有赤字,而在1979-2005年的26年中除1985年外,按现行口径计算,每年都有赤字。

我国财政赤字原因很复杂,主要来自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