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秦朝法制中国法制史马工程教材.ppt
5-秦朝法制中国法制史马工程教材.ppt
(六)式:审理案件的程序规定、司法规则及 文书程式
《封诊式》:秦律中关于司法官吏审理案件程序的 法律文书,除规定审案的一般原则以外,还规定办 案的程序和要求,并提供诉讼文书的格式
(七)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案成例
第二 (二)三公,九卿 (三)郡县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令(县长) 有秩(啬夫)、游徼、亭长、三老
4.共犯加重 五人以上犯罪为重大犯罪。
《法律答问》:“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 又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 城旦。”
5.自首减刑
《法律答问》:“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 当?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赃为盗;盗罪轻于亡,以 亡论。”
(一)定罪量刑原则
6.诬告反坐 “诬人”:以所告之罪罪之 《法律答问》:“甲盗羊,乙知,即端告曰甲盗牛, 问乙为诬人,且为告不审?当为告盗加赃。”
2.区分故意与过失 故意:“端” 过失:“不端”
《法律答问》:“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 盗,乙论何也?毋论。” 《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杀人,今乙不盗牛、 不杀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 审。”
(一)定罪量刑原则 3.数罪则并罚
《法律答问》:“诬人盗值廿,未断,又有它盗,值 百,乃后觉,当并赃以论。”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 (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
--游徼,徭役的一种,掌巡察、缉捕盗贼 --亭长,徭役的一种,掌同啬夫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定罪量刑原则 1.责任身高
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为成年人,负刑事责任。
《法律答问》:“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 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可(何)论?当完城旦。”
二、法律形式
1、律、令 2、课、程、式 3、法律答问 4、廷行事
二、法律形式
(一)律: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主体)
《盗律》《贼律》《捕亡律》《捕盗律》 《傅律》:关于傅籍手续的法规 《尉杂律》:关于廷尉职务的法规 《行书律》:关于传送官文书的法规 《中劳律》:关于从军劳绩的法规 《除子弟律》:关于任用官员子弟的法规
——贾谊《过秦论》
一、立法指导思想
奉行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 1.以法为本,以刑为威
从重视法律到迷信法律,无限扩大法律的作用 2.君主独断,法自君出
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法出于一” 3.法令一统,以吏为师 将秦国的制度和秦朝新建立的法律制度推行到全 国 4.“皆有法式” 立法细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皇帝
《资治通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 为‘诏’,自称曰‘朕’……自今以来,除谥 法。”
“朕为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秦朝中央官僚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2)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3)臣议君决 (4)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
《为吏之道》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 私,微密纖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 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郡县制
形成过程:春秋时期初设郡县;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 兵役
第五章 秦朝法制
第一节 立法活动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第四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第五节 司法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 握秦朝法制的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要求:介绍秦朝的刑事、民事、 行政法制及司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 本章教学重点:秦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 则与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工人程》:官营手工业生产定额制度的法规
(四)课:检验、考核、督课性质的法规
《牛羊课》:考核、督课畜牧人员饲养牛羊的 法规
二、法律形式
(五)法律解释:官府或官吏对法律的统一解 释
《法律答问》:秦律中官方以问答的形式对秦律所 做的解释,主要是有关犯罪、刑罚、刑罚适用原则 和诉讼制度等方面的说明。
二、法律形式
“端告”:故意诬陷——诬告罪成立的条件
“告不审”:控告、检举失实,但非出于故意
“告盗加赃”:以加重的情节或罪名控告他人,不 论故意与否,均为告盗加赃。
(二)主要罪名 1.不敬皇帝罪
《秦律杂抄》:“为听命书,法弗行,耐为侯; 不避席立,赀二甲,废。”
2.危害皇权罪
3.以古非今罪 “以古非今者,族。”
• 本章教学难点:秦朝的法律形式以及刑 罚的种类及其内涵。
第一节 立法活动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 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4.妄言罪
《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 梁与(项)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梁 掩其口日:‘毋妄言,族矣!’”
(二)主要罪名
5.非所宜言罪
《史记·叔孙通列传》:“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 世召博士诸儒生问……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 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罢之。”
郡 --郡守,“掌治其郡” --郡尉,郡守的佐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掌监郡” 县 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 县令、县长: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县的次官 县尉:治安、捕盗之事,唯不掌兵,秩同县 丞
县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 --有秩/啬夫: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 税、安排徭役
二、法律形式
(一)律: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主体)
《田律》: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夫、部佐 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 《工律》: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
(云梦秦简中的《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
二、法律形式
(二)令:皇帝发布的诏令、文告,具有最高 的法律效力
(三)程:关于确定额度(如劳动定额等) 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