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农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2章第一节学时:2使用教材:《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二版)》刘强乔永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了解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2、也解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教学重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教法建议:教学内容第二章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若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一、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1、农业问题的内容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中心内容。
2、解决方法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
3、土地改革运动成果 3亿多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彻底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1、农业存在问题土地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变成了小农经济。
2、解决方法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采取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从1953年初到1956年底,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到1956年底,全国有96%的农户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其中88%的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3、农业合作化的成绩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等问题,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连续几年间,各项农业生产指标都有显著的上升。
三、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人民公社和大跃进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批判“反冒进”和右倾保守主义,大刮“共产风”。
在这种形势下,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兴修农田水利和大办农村工业的群众运动。
许多地方开始兴办一些大大超过高级社范围的工程项目,由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于是开始在一些地区硬拉在一起搞社际协作。
由于对这种简单协作产生的生产力作了过高的估计,中央认为高级社的规模和所有制程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号召进一步组建人民公社,急于将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单一全民所有制,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在较短的时期内,全国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业生产秩序混乱,给社员生活带来一系列困难。
2、“庐山会议”与农业发展1959年以纠“左”为初衷的庐山会议,结果却是反“右”。
不仅没有缓解已出现的经济困难,反而将国民经济拖入了更严重的困境,加上与苏联关系破裂和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终于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1961年开始国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按照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发展计划,调整工农业比例关系,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又得到了一定发展。
四、“文化大革命”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1966—1978年)1、“反右”运动在“文革”期间,不但未能进一步改正人民公社化以来的错误,反而把20世纪60年代初期农村政策的调整当作右倾表现加以批判。
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演变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即实行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这种经济体制虽然相对明确了各级组织的所有权和自主权,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过于集中、经营过于单一和分配平均主义的弊端。
这一时期,极力扩大社队规模,推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取消或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等。
社员的积极性再度受挫,生产上“大呼隆”、“磨洋工”现象十分普遍,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增长缓慢,农产品供应紧张。
尽管有的农产品产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却是以自然资源的破坏为代价的。
2、农业生产情况这12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仅增加5%,年均增长3.1%。
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近2亿吨增加到3亿多吨,增长56.67%。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 kg上下徘徊,其他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仍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产品仍然实行统购统销,低标准凭票供应的紧张状况未见好转,当时全国农村约有2.5亿人口温饱问题得不到保证。
五、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业高速增长时期(1979~1984年)1、大包干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按下18颗红手印,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大包干”,这一事件后来被誉为“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试行草案)》认真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农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要求各地认真纠正农村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切实保护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加强劳动管理,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
这两个文件的试行,推动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和发展。
3、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作了肯定,对推动“双包”的全面推广起了重要作用,家庭联产承包制得到迅速推广。
六、农业在波动中增长的时期(1986—1999年)1、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1984年农业大丰收以后,我国开始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一改1953年以来实施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开放农产品收购市场,但没有触动销售体制,导致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提高的同时,定销价格没有相应提高,由此带来的财政补贴负担越来越重,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2、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中,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标志着传统计划经济的结束,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我国的农业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农业结构调整1998年,我国开始启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在波动中有所下降。
粮食总产量1984年达到高峰40 731万吨后,从1985年开始陷入四年的徘徊状态;1989年粮食恢复增长,1990年达到最高记录44 624万吨,1991年又开始进入徘徊状态,1995年恢复增长,1996年达到最高峰50 453.5万吨。
在粮食总产量发生波动的同时,畜牧业、渔业发展却很快。
1984~1995年,粮食总产量只增长了14.6%,而肉类产品产量增长了211.2%,水产品增长了306.6%。
正是由于农业中非粮食部门的增长,使得农业总产值在粮食生产徘徊时期仍有3.4%~10.9%的增长率,说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在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七、进入21世纪以后,多项惠农政策促使粮食产量创新高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保持农业稳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由于相关政策没有跟上,导致出现种粮增产不增收,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3年粮食产量跌幅达-5.8%。
1、一号文件2004年初,中央关注的目光重回农业,下发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4年当年的粮食产量就得到恢复性增长(图2-1)。
随后的2005—2007年,又连续下发3个1号文件,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2、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1日在全国取消了农业税。
2004—2006年,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各种农业经营形式、农业经营组织不断涌现,农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图2-1 2002—2006年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摘自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农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2章第二节学时:2使用教材:《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二版)》刘强乔永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理解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掌握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措施。
教学重点: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总体要求、措施教学难点: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总体要求、措施教法建议:教学内容第二节新时期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如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非农产业迅速发展。
到2000年,全国乡镇企业已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在乡镇企业从业,农民纯收入的34.5%来自乡镇企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图2-2)。
图2-2 农业占GDP比重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产品供给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自1990年以来,因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全面增长,引起了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变化。
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全面短缺走向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告结束。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表2-1)。
表2-1 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单位2005年2004年2005年比2004年增减数增减%一、农村用电发电情况1.乡、村办水电站数个26 726.00 27 115.00 - 389.00 - 1.43装机容量万千瓦 1 099.50 993.60 105.90 10.66发电量万千瓦时 3 483 997.10 2 712 017.10 771 980.00 28.472.农村用电量万千瓦时43 757 016.90 39 330 271.60 4 426 745.30 11.26二、农用化肥施用情况农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纯法万吨 4 766.20 4 636.80 129.40 2.79 计算)1.氮肥万吨 2 229.70 2 222.30 7.40 0.332.磷肥万吨743.80 736.20 7.60 1.033.钾肥万吨489.80 467.30 22.504.814.复合肥万吨 1 303.60 1 203.80 99.80 8.29三、农田水利情况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55 029.40 54 478.70 550.70 1.01 旱涝保收面积千公顷40 236.70 39 704.20 532.50 1.34 机电排灌面积千公顷36 715.60 36 055.40 660.20 1.8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公报(四)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也日益明显,农民收入渠道的拓展,农民收入连年持续增长(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