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
原地水中
水不能冲石
竟不可得
河的下游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中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实则找不到)
老河兵
河的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第三种)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水.沙.石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第四种)
※3.本文通过对寺憎.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揭示了什么道理?(或问:本文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常理或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地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做出判断。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抄第一段)
※(必须会)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以下内容做大致了解,自学)纪昀,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号文达。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他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摘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晚年时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2.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7、结构脉络
一、学案(第二课时)
(划线部分必须会!!!)
一、课文分析
1.比较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位置.各自的理由.最终结果。
人物
寻找的位置
(四种方法)
理由(原文回答)
结果
寺僧
2.《刻舟求剑》
3.《河中石兽》和《纸上谈兵》对比阅读
4.《黔之驴》
5.《哀溺文》
6.《郁离子·捕鼠》
7.《阅微草堂笔记》小短文
一、学案·知识点(第一课时)
(划线部分必须会!!!)
1、文题解读(下空三行)
“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河中石兽”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兽。题目是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就是围绕石兽落入河中以后,人们相继打捞的情景,展开的描述。
4.写作背景(简单摘抄,可不抄)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3.“笔记小说”文体介绍(简单了解、自学,抄划线句)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
“笔记”本身具有的自由空间,使“小说”的创作与散文化“笔记”的叙述相互交叉,从而凸显出笔记小说的优势。
4.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4、重点词语
临 圮阅求竟棹曳尔辈是为wéi暴涨湮颠啮不已遂溯流臆断
临:靠近。
圮:倒塌。
阅:经历。
求:寻找。
竟:最终
棹:划(船)。
曳:拖
尔辈:你们这些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这
为wéi:表被动,译为“被”
暴涨:凶猛的河水,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没.
颠:颠倒,错乱。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臆断:主观地推断
已:停止
3、课文翻译(分段,逐句写)
第一段: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靠近倒塌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
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
第二段:
第三段:
四、字词积累
1.注音
河干圮棹数小舟曳木杮湮于沙上啮沙臆断欤
2.写字
石shòu()铁pá()木fèi()yān()于沙上sù()流
遂:于是
盖:因为
溯流:逆流。
臆断:主观地判断
5、段落大意
第①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在石兽沉落处和下游寻找石兽及结果。
第②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③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第④段:由事到理,阐明遇事不能主观判断的道理。
6、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
———————————————————————————————— 作者:
———————————————————————————————— 日期:
本文档内容包括:
1、《河中石兽》学案(2课时)(本课全部知识点)
2、《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含各地中考真题)
1.《河中石兽》和《卖油翁》对比阅读
2.《阅微草堂笔记》介绍(见《同步》,4个层面分4行写)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的纪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集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作者亲身所听闻的奇情逸事。
它是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平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产生各自认识的原因是什么?(或问:为什么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或问:请你分析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成败的原因)
寺僧起初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一无所获,接下来又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第一、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