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人成才,但因为我们教师面临的工作对象是有个性有思想的孩子,因此教育的结果与理想划不上等号。
让许多的教师非常困惑。
我们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很认真,也能吃苦,为什么还是付出的多回报的少?许多人都认同教育是一门艺术,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启迪心灵的过程,我们在强调自己工作态度的时,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这是我们教育受阻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关注孩子的情感,去触摸孩子的心灵,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一、我们必须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1、有益的对谈。
在你决定与这个学生进行谈话之前,你必须想好谈话内容。
与学生谈的内容是有益的,是帮他改错,而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让孩子没有信心。
2、安慰而不用解释。
有的孩子娇气、爱哭,当学生哭泣着找你是,他最主要的是寻求安慰。
我们只要亲切地问一问“摔痛了,对吧?”“打得很痛吧!”把学生安抚一下就行了。
3、和蔼的纠正。
对自己的错误,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蔼地提醒和纠正。
有的老师肯定会说,有的孩子好说没有用就是要用严厉地批评说教。
其实,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有的严厉说教能立竿见影,但是效果并不持久,有的能管一两个星期,有的才管用几天。
这也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我们倒不如尝试和蔼地纠正。
换一种做法,说不定会柳暗花明。
4、赋予尊严。
也就是在与学生交谈时,主义顾及学生的自尊心。
有时不妨换位思考,例如:儿童不愿逛商场,原因是“看到的都是长腿”。
5、智慧化尴尬。
例如:课堂上学生尿裤,老师机制地端着金鱼缸,假装不小心将水洒到学生的裤子上,然后借口带学生出去换裤子。
6、适当的目标。
我们与学生交谈时要就事论事。
一些轻微的不当行为不要分析来龙去脉,不借题发挥,不对意外事件追根问底,不对学生过去的经历或长远未来抱成见。
注意学生眼前的心境,与学生交谈最主要是解决眼前出现的问题。
搭建沟通的平台。
在这次学习中,有一位老师通过个人博客和班级博客与学生以及家长及时进行交流,效果很好。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首要原则: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的个性与品格。
案例:学生上课打翻水瓶。
甲、乙两位老师对比。
甲老师:你以后小心点,把抹布拿来擦一擦。
乙老师:我就从没有见过你做过一件好事,上次怎样怎样,那次怎样怎样……还不快把抹布拿来。
小结:像乙老师这样,犯了错的学生既有恐怖感,又耽误了其他学生的时间,但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抹布,何况这是意见微不足道的小事。
又例:精心设计,让学生拿个人物品。
一个叫熊哲的学生特粗心,爱冲撞。
一次:“熊哲啊!老师的眼镜忘在办公室了,你去帮我拿来,好吗?小心点,那是玻璃做的,摔破了,老师就看不见你们写的字,改不成作业了。
”第二次,“熊哲,去办公室把老师泡的那杯药端来,小心点,别洒了,药洒了,老师的病就好不了。
”老师精心设计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却了无痕迹。
第二个原则是寻求合作谨慎地给学生机会去独立。
1、避免命令,可以避免减少反抗。
例:冬天,门被风吹开了。
有的老师:门被风吹开了,好冷啊!这时就会有细心的学生主动去关门。
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会成为有心人,主动做事。
而有的老师会这样处理:门
被风吹开了,小明,你去把门关上!本来另一个学生想去关,可没老师的命令不敢去,这样指令惯了,学生做任何事都要等老师的命令才去做,局限了学生的发展。
2、放弃与学生争辩。
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洞,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他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
其中一条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
”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
”结果一条河执着地前进,干涸在沙漠里,另一条却等待到良机流向了大海。
执着有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
因此老师要明白,你这依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要为了一个孩子而放弃了其他的孩子。
第三个原则就是接纳与认清。
师生之间互相接纳与了解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特殊的语言。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期待,用“我”字开头,让学生感觉老师对我们有看法;回答学生用“你”字开头比较好,让学生感觉老师知道我的想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不要急于救助,注意聆听。
聆听就是为了重复学生的话,表明老师已经了解了情况。
了解了情况后再澄清: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非要这样做吗?让学生自己有个反思、比较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不要带故意的盘问。
注意经常用“我们”这个词,表明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而且很友好。
例如: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解决?你的意见怎样?
适当的沟通可以改善教育,适当的沟通是一种成就。
它需要学习预习和自律。
沟通要真诚,没有什么比造作更有害。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本着激发学习鼓励自治;消除焦虑去除恐惧;减少挫折平息愤怒化解冲突的信念,就一定会让我们的沟通成为有效。
通过合情理有实效的沟通我们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感受和想法,调整教育思路,改变教育方法,对孩子们实施有效的教育。
教育的结果与我们的理想才能划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