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用画换米“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认公然侵占华北,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迁。
时任该校教授的黄宾虹,年已78岁,却留在北平,生活陷入困境,经常三餐不济。
正在危难之际,有个德州卖米人,常常在黄宾虹住地——北平石附马胡同一带兜售大米。
他的米又白又香,黄老时常光顾,日子一长便混熟了。
这天,黄老又去买大米,德州人称了五公斤,倒进黄老的米袋。
黄老往衣袋里一掏钱,谁知空空的,心中一慌,流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哎哟哟,没带钱,怎么办?”黄老无可奈何地说。
“没带钱,没关系,下次再说。
”德州人毫不在意。
“那怎么行,那怎么行……”黄老两手摸着衣袋还在嘟囔时,德州人已挑着米担走了。
从此,德州人不等黄老来买,每隔八、十天就送给他几公斤大米。
黄老手头拮据,但一家人要吃饭,大米不能不要。
于是,德州人每次送大米来,黄老照例送一幅画给他,德州人也十分感激。
从此,黄老以画换米度日。
拒日伪聘任黄宾虹在北平苦度到1940年,境遇还是没有改善,经济困难,忧心如焚,不得不把心爱的名画也卖掉,以补生活之急需。
此时,黄宾虹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英国人史德尼编印《中华名画集》,专程请黄宾虹作序。
日本画家田边华敬请黄宾虹为他作一幅山水画,并来函感谢,备致仰慕之意。
为此,北平文物研究会积极向日伪政府推荐黄宾虹出任北平美术馆馆长,并三番五次地来和黄老商议。
黄老尽管朝不保夕,生活处境困难,但是他对夫人说:“这和当年筹安会派谢莲荪作说客是一样的招式。
”筹安会谢莲荪是怎么回事呢?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派人四处笼络一批知名人士为其使用。
大画家黄宾虹在上海办画刊、编书籍,名声显赫。
这天他刚刚小憩,有人告知:北京来人,现在客厅等候。
宾虹出来一看,愣住了,原来是北京筹安会的谢莲荪。
此人他过去就认识。
“筹安会让兄弟专程来邀请宾虹赴京,共成大业,万望勿辞。
至于待遇么,北京方面将从优考虑。
”“鄙人才浅德薄,碍难从命。
”宾虹一口回绝。
谢莲荪走后,宾虹对朋友说:“谢莲荪是筹安会的人,特来为袁世凯作说客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朋友问。
“助纣为虐,不是君子所为。
”黄宾虹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南社不少社员——革命志士就死在袁氏及其爪牙手下。
现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作为日伪政府的北平美术馆馆长,他更视若粪土,不屑一顾。
夫人若婴问:“先生作何打算?”“坚辞不就。
”黄老走到画室,挥笔画梅花一幅,题诗曰:烟云富贵,铁石心肠。
耐此岁寒,以扬国光。
拒日寿宴1943年,黄宾虹年已八旬,原打算吃碗寿面,喝杯寿酒,就算祝寿了。
由于他的知名度高,朋友、弟子争相祝寿,海内外友好人士纷纷函电祝贺。
上海傅雷、裘柱常、顾飞发起,由张菊生、陈叔通、李拨可、王秋眉、邓秋枝、高吹万等联名,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黄宾虹先生八秩书画展》,并印《黄宾虹山水画册》及“特刊”,遥祝先生寿诞。
北平名画家齐白石首先送来贺件,内封一幅《蟠桃图》,以祝贺黄宾虹君80初度;北平友人傅沅叔、郭啸麓等发来请柬,内称:“设宴北海,为黄宾虹君祝贺80寿。
”黄公渚、溥心畲、寿石工等在东四二条蛰园摆宴为先生称觞。
一时,黄老的信函电文往来不绝,他忙得不亦乐乎。
突然接到日本人来函,拆视之,内云:“为了共存共荣,特为黄宾虹君举行庆寿大会。
”黄老不胜气愤,将函件弃之于地,对若婴说:“北海和东四二条两处都是好友,我们自应全家赴宴;日本人举行的所谓‘庆寿大会’不能参加。
”若婴同意,即按照吩咐行事。
然而日本人三番五次催促,说:“寿堂已布置就绪,客人也已请好,特派车来接。
”这是日本人利用黄老威望,收买人心的把戏。
黄宾虹始终回避、推托,拒不参加。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黄老坚守“青山则无衰老可忧”的信念,隐晦地告诉朋友:“祖国不会亡”,他更在山水画中,寄托无限爱国之情,所谓黄宾虹“八十岁以后大突破”,他只要闭目思索一下,就会“胸贮五岳,神来笔下”。
艺术成就中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以其八十余年的书画艺术实践。
从早年一开始就着眼于书画的笔墨特色。
体会到国画艺术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形成“笔酣墨饱”融合的内容和美感。
笔法与墨法结合起来,构成了法备始于北宋,历代相传。
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也是书画的重要表达形式。
中国画舍弃了笔墨,就失去它的特殊形体,也就算不得中国画。
笔墨特色为中国画所独具。
黄先生终其一生,对历代传统笔墨技法,作深入的研究,他所归纳的五种笔法,用笔要平、圆、留、重、变;将墨法分为七种,用墨有浓、淡、破、泼、渍、焦、宿。
并将“五笔”、“七墨”的传统技法消化,为己所用,在实践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他从鉴赏古今名画中领会“笔力是气、墨彩是韵”。
笔墨之中自有气韵生动存在,善用笔法和墨法,则笔笔有气韵、点点有气韵,就是从笔墨中来,不必于笔墨之外去求气韵。
黄先生很注重金石书画融会贯通。
他的书法造诣精深,受益于金文、玺印、碑刻、墨迹广泛探讨,融金石书画为一体、擅长行书和篆书,用笔踏实有力,不刚不柔,流畅自然,体会用笔的妙处。
重视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相融合,表现肥不臃肿,瘦不枯赢的笔墨效果。
以写意性的笔法,画树枝以篆书之法、亭子忘记房屋以隶书笔意,山石勾勒用转笔就有自然凹凸姿态,灵活而立体,作画笔法通于书法就是这个道理。
黄先生七十岁以前“外师造化”深入生活的源泉,遍激名山大川。
所到之处近登黄山、九华、长江沿岸景色,远游两广、桂林、阳朔、雁荡、青城、峨嵋等处舟车游览,每到一处,勾画速写,所得大批画稿,归来后默写加工成品的纪游图,都是追忆之作。
经过“行万里路”对自然界的“游”与“悟”,不断从变幻莫测的自然中寻得灵感的源泉。
心领神会的创作,构成画的“内美”因素。
积累了丰富的第一首资料,因此他的作品新颖变化,从不雷同。
尤其晚年进四川,登雁荡喜游夜山观察,得阴面山的雄奇、沉郁、幽深的景色。
对黄先生晚年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黄先生七十四岁以后困居北平沦陷区的逆境,发愤致力书画变法,深知“变者生、不变者淘汰”的道理。
再经寒窗磨练,实现老年法研究。
先生青年时期曾随父亲经营墨业,参加作坊制墨,得知墨的烟胶质量和性能。
将保存一些自制墨带到北平备用,因北方秋风干燥,墨已成碎块,先生说此碎墨品质甚佳,在家乡可以交墨店作坊回炉制面墨锭,此地只能在瓷罐内泡成宿墨使用。
先生平时砚中宿墨累累,从不洗砚作画。
此后更加重发挥宿墨法的应用。
渍墨法的前人未做到的一个难关,对渍墨作为重要的墨法之一,经先生多次的试验被突破了,超过前人,发挥渍墨法使用,这是一种创造。
为晚年的山水画法备创造了“墨、密、厚、重”的新面貌。
所谓由“白宾虹变成墨宾虹”山水的境界,以“笔苍墨润”表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气象。
形成“浑厚华滋”自成一家的风格。
表现了民族精神。
林风眠林风眠是20世纪的杰出艺术家。
他成熟早,艺术探索期长,对艺术专心的程度高。
在致力于中西融合的画家中,他付出的劳动最大,成就最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林风眠及其艺术被长期冷落,但真正的艺术家和他的艺术的价值,总会被认同。
近年来,关心、喜爱、研究林风眠艺术的人愈来愈多。
杭州、上海相继成立了摿址缑哐芯炕釘,大陆、香港和台湾陆续刊出林风眠研究论文。
对研究者来说,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有个最重要的课题,一是它的精神内涵,二是它的形式创造和语言运用。
由于林风眠对东西方艺术都有深入了解,并作了持久的融会探索,使我们的研究复杂而困难,涉及面广而有趣。
潘天寿1925年1月,在上海完成《中国绘画史》,2月,在杭州写成序言。
6月20日,与刘海粟、诸闻韵等教授联名在《申报》刊登启事,接受订件,为五卅惨案中死伤的工人、市民举行义卖画展。
作《晴峦晓色》、《春风淡荡》、《古梅》等。
1926年7月,所编《中国绘画史》。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冬,与俞寄凡、潘伯英发起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1927年春,新华艺专招收第一期学生,潘天寿出任教育系主任教授。
在杭州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
自此一直定居杭州。
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
是年冬,与王一亭、刘海粟在名医徐小圃家宴请日本画家桥本关雪。
桥本关雪与他笔谈:"南画创于中华。
可惜我不是中国人,不在中华长大,对各地名胜古迹观光机会不多,每隔一二年便来旅行写生一次,以弥补缺陷、增强修养。
"潘天寿在归途中对刘海粟说:"我们生在中华真是三生有幸。
桥本很用功,一心想继承我国南宋诸大家的神韵,可惜感情欠深沉,下笔仍是岛国人本色,作品回味不多。
我们要奋力笔耕,不能让东邻画家跑到我们前面去啊?作《绯袍》、《青山白云》等画。
1929年春,赴上海参观唐宋元明古画及石涛、八大专题展,作《读八大石涛二上人画展后》诗。
是年夏,参加艺专组织的访日美术教育参观团,走访了东京美术学校,帝国绘画馆、博物馆等机构,了解日本艺术教育情况。
作《鸡冠八哥》、《西湖秋色》。
1930年,作《观瀑图》、《幽谷图》。
1931年,参加"艺苑"画展,作品《兰花》收入美术展览会专号。
作《江洲夜泊》、《石壁飞瀑》、《山居图》、《霜天暮钟》等。
1932年,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
曾先生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地举办画展,甚获好评,并出版二集《白社画集》,其中收入了潘天寿的《江洲夜泊》、《梅兰竹石》、《赠悲鸿鱼鹰图》、,芭蕉雄鸡》、《穷海秃鹫》、《石梁飞瀑》、《松壑鸣泉》等作品。
10月,参加"新华艺专教授近作展览"。
1933年,作品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
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届画展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
修改《中国绘画史》,编写《中国书法史》初稿。
作《夕阳山外山》、《鳜鱼》等作品。
1935年春节,"白社"第三届画展在杭州开幕。
加入朱念慈所创"莼社"。
9月,参加"百川画会"。
作《江洲夜泊》、《山居图》。
1936年,所编《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
8月,"白社"第四届画展在苏州公园图书馆举办。
作《梦游黄山》。
抗战至解放前1937年4月1日,潘天寿作品《墨猫》、《行书立轴》在南京美术陈列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
《江洲夜泊图》在"中国画会第六届展览会"展出。
1938年,整理旧诗稿,编成《诗賸》一册。
1939年春,在国立艺专绘画系主持中国画专业。
1940年,作《楚兰图》。
1941年,作《秃笔山水》、《山居图》、《兰竹石》、《小城山水》等。
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
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付梓。